晋中昔阳名人
张公铎参与了孟知祥吞并两川(即剑南东西两川)的战争,特别是在鸡踪桥之战中立下首功,因此被任命为简州刺史,显示了其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
后蜀建立后,张公铎升任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后又受遗诏成为后主孟昶的辅政大臣,加检校太尉,官至保宁节度使兼同平章事,后改任宁江军节度使,成为后蜀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张公铎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是鸡踪桥之战中的英勇表现,对后蜀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为孟昶的辅政大臣,张公铎在后蜀政权中拥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对国家的治理和政策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公铎在其职业生涯中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包括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这些都是对他政治和军事成就的认可。
张公铎的一生是五代十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复杂关系的缩影。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将领,还是后蜀政权的关键政治人物,对于维护地方稳定和推进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公铎的事迹,对于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军事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公铎的去世发生在广政八年(945年),终年六十二岁。他的一生,是那个动荡时代中,地方军事领袖通过个人才能和机遇崛起,最终成为政权核心成员的典型例子。
师富昌(1917年—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中的英勇战士,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师富昌自幼失去双亲,依靠村里的“百家饭”长大,这样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坚强、无畏的性格。
随着日军侵华,师富昌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他加入民兵组织,随后成为昔东独立营便衣队队长,领导和参与了多次抗日战斗。
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日军的围攻,师富昌凭借勇敢和机智,以一人之力占据有利地形,阻止了数百名敌军的前进,显示了超凡的勇气和战术智慧。
师富昌在抗日战争中,多次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他的事迹鼓舞了无数战友,成为了抗日英雄的象征。
作为昔东独立营便衣队队长,师富昌不仅自己勇敢作战,还能够领导和激励队友,展现出了优秀的领导才能。
师富昌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的坚韧不拔和英勇反抗精神,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师富昌的英勇事迹不仅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而且在战后成为了激励人们抵抗压迫、争取自由和平的典范。
他的一生,是抗日战争时期普通民众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真实写照。师富昌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师富昌在1945年牺牲,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英勇行为和对国家的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李鸣凤(约1824—1880年)
字梧岗,号一凡,是清朝晚期的人物,出生于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与李用清、李希莲齐名,被晋人呼为“乐平三李”。
李鸣凤自幼孤贫,生活艰辛,但他非常热爱读书,即便是在贫穷的条件下,也会从旧纸中寻找只言片语来阅读,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
16岁时,李鸣凤开始进入私塾接受正式教育,这标志着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成长过程中,李鸣凤渐渐与户部郎中宋中泰有了交往,这种联系可能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更多学习的机会。
李鸣凤在学术和文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名字与李用清、李希莲一起,被后人并称为“乐平三李”,这表明他在当地文化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乐平的知名人物,李鸣凤在当地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思想和行为可能对同时代的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李鸣凤的故事体现了清朝晚期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尽管出身贫寒,但通过个人努力和对知识的追求,依然能够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
他的生平事迹鼓励了后来者,证明了即使在不利的环境下,个人的勤奋和才华也能开辟出一片天地。他作为“乐平三李”之一的身份,足以证明他在清朝晚期乐平乃至更广范围内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李洪钟(1941年1月-)
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60年,李洪钟考入太原工学院(现太原理工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并于1965年毕业。
毕业后,李洪钟进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工作,参与了国家顺丁橡胶攻关项目,从事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流化床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1978年,李洪钟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之后,他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专注于气固流态化领域的研究。2005年,李洪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洪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气固流态化,他将多相流基本原理与散料力学相结合,建立了两相流理论以及垂直和倾斜移动床气固流动模型,对化工过程工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与开发工作中,李洪钟及其团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中国的化学工业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李洪钟曾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这些奖项是对他在科研领域成就的认可。
李洪钟院士在化学工程领域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化工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
他的工作和成就体现了科学家的敬业精神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激励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在相关领域探索和创新。
李洪钟院士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精神,对于培养未来的化学工程人才和推动中国化工行业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李跃渊
清朝的一位军官,主要活动于19世纪初叶,他经过系统的武备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军事才能。
在1838年,李跃渊赴部供职,被选授浙江处州镇镇标左营守备,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职位,负责保卫浙江沿海的安全。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李跃渊参与了收复定海的战役。在这一战役中,他英勇作战,最终不幸阵亡,为国捐躯。
李跃渊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对国家的忠诚。他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且在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做出了牺牲。
李跃渊阵亡后,朝廷追赠他为昭武都尉,这是对他英勇行为的肯定。此外,他的家人也因此获得了相应的荣誉和封赏,包括他的祖父、父亲和儿子分别被封为昭武都尉、云骑尉等。
李跃渊的牺牲,是鸦片战争中无数英勇军人的缩影,他们面对强敌,捍卫国家利益,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李跃渊的事迹,对于后世而言,不仅是对那段历史的记忆,也是对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的一种传承。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争背后,都有无数个像李跃渊这样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的贡献和牺牲应当被铭记。
李跃渊在鸦片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使其成为清末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尊严的象征之一,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缅怀的对象。
赵绂(1566年—1633年)
字维新,号怀东,是明朝后期的重要官员和学者,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皋落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年),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赵绂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此后,他历任多个官职,包括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等。赵绂在官场多年,晚年归隐,潜心学问,直至崇祯六年(1633年)去世。
作为监察御史,赵绂在任期内展现了公正无私的品质,对整顿吏治和改善政治风气有所贡献。赵绂重视文化和教育,可能在推动地方教育和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赵绂在文学和学术上也有一定造诣,留有诗文等作品,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赵绂作为明朝晚期的地方官员,其在政治、文化领域的活动对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他的清廉和勤勉为官的形象,对后世官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此外,赵绂的学问和著作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赵绂的一生,反映了明朝后期士大夫阶层的典型特征,即通过科举入仕,既参与国家政务,也注重个人修养和学术研究,力图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他的生平和贡献,对于研究明朝社会、政治和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李用清(1829年—1899年)
字澄斋,号菊圃,山西平定州(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人,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位名臣和学者。
生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初三日,自幼聪颖好学,七岁便开始读书,十六岁补为诸生,咸丰八年(1858年)中举,同治四年(1865年)高中进士。
中进士后,李用清改庶吉士,出大学士倭仁门,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同治七年(1868年),他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十年(1871年)补国史馆纂修,不久署总纂。
在光绪三年(1877年),面对山陕大旱,李用清奉命调往山西襄办赈荒事务,期间他亲自骑驴周历全境,了解灾情,上书晋抚曾国藩,提出救灾措施,显示了他勤政爱民的品格。
李用清安贫厉节,生活简朴,日研四子书、朱子小学,旁稽掌故,尤其关注民生疾苦和国家财政状况。他不仅在政务上尽忠职守,在学术上也有建树,著有《课士语录》等作品,反映了他对教育和学问的重视。
李用清在处理山陕大旱的赈灾工作中,展现出了卓越的行政能力和对百姓深切的关怀,有效地缓解了灾情,挽救了无数生命,对当地社会的稳定和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学者,李用清在学术上的研究和教学,特别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入探讨,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课士语录》等著作,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李用清的个人品德,如安贫厉节、勤于政务,为当时及后世的官员树立了榜样,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理想人格。
李用清的一生,是晚清时期一位兼具政治才干和高尚道德的官员的代表。他不仅在官场上尽职尽责,处理政务得当,而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关注民生,勤政爱民,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典范。他的事迹和贡献,对于研究晚清社会、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毛昌五(1918年7月—2015年12月26日)
原名毛世清,是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西南沟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原顾问、党组副书记,享受市长级医疗待遇、执行副市长级职务工资标准的离休干部。
毛昌五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经历了各种艰辛,1937年11月在家乡参加革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担任过游击队排长、一区自卫队队长。
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起,担任过昔阳县抗日公安局警长、局长,129师独立营副政委等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毛昌五在地方武装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生产和经济活动,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4年起,毛昌五历任山西省昔阳县县长、公安局局长、县委书记等职,之后还担任过榆次县公安局长,太行二专署公安分局副分局长、分局长,地委社会部副部长等要职,展现了他在地方治理和安全维护方面的才能。
1991年,毛昌五离休,但仍关心国家大事和地方发展,特别是在天津的绿化工作中,他积极参与,为蓟县荒山绿化做出贡献,体现了老一代革命家对国家建设的持续关注和奉献。
毛昌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不仅积极参与战斗,还有效组织和领导了地方武装力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和平建设时期,毛昌五在多个岗位上展现出优秀的领导能力,尤其是在地方治理、公安工作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为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晚年,毛昌五在天津的绿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和参与,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做出了贡献。
毛昌五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主义信念,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和无私奉献精神。他的事迹和贡献,对于后人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铭记和学习。
王运珍(1919年—1947年)
山西昔阳县西峪村人,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以及八路军的一名勇敢战士。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遭遇家庭变故,父母相继去世,生活艰难。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王运珍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起初担任本村抗日自卫队队长,领导村民进行站岗、放哨、捉拿汉奸和打游击战。
1938年,八路军来到昔阳地区作战,王运珍报名参军,成为三八五旅七六九团的一员。因其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很快从普通战士成长为连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中,王运珍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为保卫家乡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在前线战斗,还参与了战术指挥,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王运珍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参与战斗,直到1947年,他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他的牺牲,体现了他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王运珍的事迹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不仅是一位勇敢的战士,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那个时代无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而奋斗的英雄儿女。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英勇抗战的一个缩影,对后世的爱国教育和历史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王运珍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所展现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使他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精神的代表之一。
王志均(1910年8月3日—2000年12月24日)
山西昔阳人,是中国现代生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36年,王志均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在1937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跟随林可胜及张锡钧教授从事内分泌生理学的研究。1946年,他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院留学,195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1953年,王志均回到中国,开始在原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担任生理学教授,至2000年一直在此工作,期间还担任过生理教研室主任。1980年,王志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对他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王志均专注于胃腺、胰腺分泌的调节机制,消化器官活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以及脑-肠肽的细胞保护作用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他与他人合作编写了《胃肠激素》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在1985年出版,该书成为胃肠生理学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
王志均在医学教育领域贡献卓著,他强调学生应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术诚信有深远的影响。
他曾担任中国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对促进中国生理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王志均的一生,是致力于中国生理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的典范。他不仅在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影响了中国几代科学家和医生。
他的逝世标志着中国科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学者,但他的工作和精神遗产继续激励着后来的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
乔宇(1457-1524)
字希大,号北岩,山西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人,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曾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对明中期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乔宇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成化二十年(1484年)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乔宇初任兵部主事,后升任郎中。弘治年间,他历任山东提学佥事、浙江按察使等职,以公正严明著称。
正德初年,他被提升为南京工部侍郎,后调任吏部左侍郎,正德六年(1511年)升任刑部尚书,正德九年(1514年)改任吏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臣。
在正德帝朱厚照统治期间,乔宇敢于直言,反对皇帝的某些不当行为,如正德帝南巡,乔宇上疏力谏,主张皇帝应留在京师,以免劳民伤财。他因此而被贬谪,后虽复职,但最终因病致仕。
乔宇在任吏部尚书期间,致力于整顿吏治,选拔贤才,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清明的改革措施。
乔宇也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文和书法作品流传后世,对当时的文坛有一定的影响。
乔宇为人刚直不阿,清廉自守,敢于谏言,即便因此遭受打击也不改初衷,其正直的品格和坚定的原则受到后人的尊敬。
乔宇的一生,是明朝中期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政治才能的大臣的典型代表。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且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有所建树,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正直和勇气,尤其是面对皇权时的无畏态度,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忠诚而有原则的士大夫形象。
李希莲
字亦青,是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李家沟人,活跃于19世纪中叶,是一位具有清廉节俭美德的清朝官员。咸丰十年(1860年)中进士,这标志着他正式步入仕途。
他最初被任命为户部主事,之后升迁为郎中。在官场三十年,李希莲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作风,即便是他的车马都显得破旧不堪,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公务和形象,反而彰显了他的廉洁和自律。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许多官员因害怕而逃离,但李希莲坚守岗位,每日按时前往衙门办公,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感。
李希莲的清廉节俭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品质,他的行为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也对当时腐败横行的官场起到了一定的正面示范作用。
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急时刻,李希莲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坚守岗位,这种对国家和职责的忠诚,体现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精神。
李希莲是清朝晚期一位典型的清官,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在平凡的官场生涯中,他以清廉、正直和忠诚书写了自己的人生篇章,成为了那个时代官僚体系中的一股清流。他的故事提醒后人,即使在逆境中,个人的品德和坚持也能照亮黑暗,成为历史的亮点。
#头条首发大赛#
用户评论
哇,没想到家乡昔阳还有这么多名人呢!我对这些个人的故事都很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激励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一些昔阳的名人,但没有深入了解过他们的生平。这篇博文把我带回了记忆里,也让我更想去学习他们的故事。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真好!我对晋中历史一直不太了解,通过了解这些昔阳名人,我越来越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感兴趣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白了,很多时候名声的背后是巨大的努力和天赋,这些人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榜样。希望新一代继续继承他们的精神,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有些偏了一点吧?我觉得像这样的博文最好尽量客观地介绍人物、避免过于吹捧或者贬低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是让我眼开ened,之前对昔阳了解有限,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优秀的人物!应该多宣传家乡人才的故事,激励更多人向他们学习。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只是浅尝辄止,缺乏对每个人的深入介绍。希望作者能再补充一些细节故事,让读者更了解这些名人的生活和事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倒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如去关注那些平平凡凡,默默无闻却在生活中做着好事的普通人,他们才是我们真正的榜样。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标题就能看出是吹捧家乡的名人,没有客观的评价,有些过于主观了。如果能加入一些批判性视角,效果会更佳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在的,一个地区的人才就只有这些吗?总觉得文章里的人物过于一成不变,缺少多样性和活力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家乡人才很多,需要多方宣传和挖掘。这篇文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让我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像这样介绍家乡名人的文章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兴趣,也能让年轻人对历史有更深的认知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一定要成为名人。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充实和快乐的生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想知道这些昔阳名人背后的故事,他们的付出和经历到底是怎么样的?期待作者能写更多细节内容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家乡人才辈出,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他们,帮助他们实现更大的价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让我对晋中历史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对Hometown 更有爱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标题太绝对了,未必所有昔阳人都是名人,有很多默默耕耘的人才同样值得关注和尊敬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zxks/6744.html
用户评论
晋中昔阳县名人录,读起来很有意思!感觉自己对昔阳的历史和文化又了解了一些。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类似的资料整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这个标题就点进来了,没想到昔阳县还有这么多名人!感觉自己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只知道昔阳出产土豆,哈哈!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人录整理得不错,很有参考价值!不过感觉有些人物的介绍可以更详细一些,比如他们的生平事迹,对家乡的影响等等。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昔阳人,看到这个名人录真是激动!家乡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人物,真的让人自豪!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于昔阳县的介绍。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昔阳县名人录,感觉很全面,包括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不过,个人觉得可以加入一些图片或视频,会更加生动形象,更有吸引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人录,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老人讲的关于家乡的历史故事。感觉很有代入感,仿佛看到了那些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昔阳县,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孕育了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令人敬佩!感谢整理了这个名人录,让我对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很喜欢这个名人录,感觉可以作为了解昔阳县历史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于昔阳县的介绍和资料。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人录整理得很好,但是感觉有些人物的介绍过于简略,希望能更详细一些,比如他们的成就和贡献等等。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昔阳人,看到家乡出了这么多名人,真的感到很自豪!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于昔阳县的名人介绍和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人录,感觉有点过于学术化,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建议可以加入一些通俗易懂的解释和故事,会更加吸引人。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昔阳县名人录,不错!可以了解一下家乡的历史文化。但是感觉有些人物的介绍不够生动,可以加入一些他们的故事和轶事,会更加有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人录,让我对昔阳县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家乡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人物!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于昔阳县的历史文化介绍。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人录,感觉信息量很大,但是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尝试加入一些图片、视频或者音频,会更加生动形象。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个外地人,看到这个名人录,对昔阳县充满了好奇!感觉这个地方很有文化底蕴,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人录,感觉缺少了一些人物的照片,如果能加入一些照片,会更加直观,也更容易让人记住这些人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昔阳县名人录,感觉内容比较单一,可以尝试加入一些人物的生平故事,以及他们对家乡的影响等等,会更加丰富多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人录,感觉更像是一个人物目录,缺少了一些人物的介绍和故事。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关于昔阳县名人的详细资料和故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昔阳人,看到这个名人录,感觉很骄傲!希望家乡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让昔阳县的名人录更加丰富多彩。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名人录,感觉缺少了一些关于人物成就和贡献的介绍,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加详细的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优秀的人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