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捏纸:沉阳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李氏捏纸:沉阳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世界绝活技艺的沉阳李氏剪纸民间工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该工艺品继去年被辽宁省文化部门选派赴俄罗斯展出后,明年辽宁自贸区沉阳片区法国馆将其纳入巴黎展览项目。很少人知道的是,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是一个女孩的一系列艰辛而又励志的故事……凭借十多年的坚持,她将一项家庭手工艺从简单的民间商品变成了大众化的手工艺品。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富含中国元素。她的成功再次表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化的。
起源: 李氏民间工艺的百年传承
李雪,1976年出生于辽宁海城牛庄镇。李家有一项延续近百年的传统工艺:纸葫芦制作,俗称“捏纸葫芦”。除了平常的农活外,一到暑假,李家老老少少都会忙着这项工作,一直忙到明年端午节前几天,然后到牛庄批发销售。北方经济重镇。每年,李家的这款产品都很受欢迎。从辽南到辽北、辽中、辽西甚至内蒙古的商贩每年都非常看好他们的民间工艺品。
20世纪初,李雪的曾祖父李书芳在野外从异国他乡救起一名垂死的女子,并带她回家休养。这段时间,正是庆祝端午节的时候。当看到李家经营着“李果瞎子店”时,女子便将捏纸葫芦的手艺传授给了李家,并制作了一些手工制品在店里出售。结果,生意非常好。好的。从此,这门手艺就成了李家的副业。
李淑芳有七个孩子。李雪的祖父李永茂是老四。在她的童年记忆中,爷爷奶奶每天下完田里的活,都会坐在炕边的木凳上剪纸葫芦。纸葫芦有重桃、单桃、花篮四种款式。所用纸张多为红纸,一张一张地折叠起来,堆成一堆。捏完后,用毛巾沾湿,然后整形,铺在炕上,晾干,然后进行下一道工序……
每天放学,李雪还帮忙做一些零活:粘流苏、贴花等。有时看到奶奶捏褶子,我也开始捏,但褶子参差不齐。我怕奶奶告诉我,所以我偷偷地看了看奶奶的表情。奶奶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她心里却好像在说:“不行,捏歪了,浪费纸张。”于是,她趁着爷爷奶奶忙着干农活,偷偷地练习捏。慢慢地,手艺越来越好了。
有一天,奶奶正在捏那张大红纸,李雪对奶奶说:“让我捏十几下吧!”奶奶看着她,一言不发……捏完后,奶奶惊讶地夸奖了她。后来,李雪学会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帮着染刘海,在剪好的白纸上刷上各种颜色……捏好褶子,定型后,她开始粘小球,形成立体纸葫芦。纸葫芦一根一根地串起来,挂在屋里屋外。一排又一排,鲜红无比,十分耀眼。端午节前几天,一家人正在集市上卖东西。他们用竹竿做支架,上面挂上大大小小的葫芦、桃子、花篮等。
20世纪80、90年代,牛庄李一家五十、六十口人常年忙着这门手艺。营口、鞍山、辽阳、朝阳、赤峰等地纷纷前来批发纸葫芦等工艺品,十分繁荣。为了卖葫芦,李雪的妈妈一大早就起床,骑着她的28自行车,拎着两大箱纸葫芦,步行近百里路来到营口卖。
“非遗”在创新中发展
女孩在困难中坚守
李雪的父亲李寿涛最初在牛庄镇政府担任领导职务。 1990年海秀铁路(海城至岫岩的地方铁路)修建时,他调任工程副总指挥。铁路建成后,他担任第一任董事。 1996年,因工作突出,调入省交通运输厅。李雪一家搬到沉阳。此时,李雪刚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征得父母同意后,她出国留学,前往新加坡学习广告设计。
在国外读书期间,父亲经常给她写信,鼓励她好好学习,提醒她注意安全。李雪自己打工挣学费,向家人报好事不报坏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两个月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还要算吃饭的钱,不然交完学费就挨饿了。后来,她很幸运地找到了工作。 2000年10月,李雪突然接到国内亲戚的电话:“你父亲出事了……”
当李雪焦急万分,下了飞机回到沉阳时,来接她的家人告诉了她真相。她的父亲两天前因车祸去世了。李雪顿时泪流满面。当他们回到家看到妈妈时,他们抱在一起痛哭……
没有了父亲,一家人陷入了难以言喻的压抑状态。接下来的两三年里,李雪和母亲心情郁闷,不愿与亲友联系。他们只制作了扔掉好几年的纸葫芦,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 2002年,李雪26岁。亲戚说:这孩子不上班,不约会,整天在家鼓捣。他还能有怎样的未来?妈妈听了这句话,心里很着急。
李雪不满。他对妈妈说:“我觉得我们的手艺没有什么问题,只要我们创新,开发出独特的作品,市场就会打开。我在国外留学时学了几年设计,可以借用我的技术。” ”。进行。”
话是这么说,但路却很艰难。当时,她和母亲制作的纸葫芦等手工制品,每年端午节前大部分都运到五爱市场批发,基本没有利润。但李雪坚信,这项技术一定会有未来。
2004年,由于新型蜂窝式葫芦的出现,李雪的传统小生意受到了排挤,5万至6万元的成本几乎损失殆尽。看到妈妈着急,李雪一边安慰妈妈,一边暗暗自言自语:一定要做出能适应新市场的剪纸工艺品!
不久,哥哥在媒体上看到有关部门将在沉阳火炬大厦举办民间工艺品展览的消息。很快,李雪就带着自己的一些作品来到了展览。在此过程中,她看到了很多来自省内的剪纸、编织、刺绣等精彩的手工艺品。让我大开眼界,感受到了危机感和创新动力。
回到家,她对妈妈说:“很多人都喜欢我带来的剪纸作品,因为它和剪纸不同,是立体的,有传统工艺的特殊意义。我很喜欢。”我有信心能够东山再起,只是必须找到新的出路。”
以完成自己在剪纸技术上的创新。李雪首先开始研究论文。看到各种包装纸都非常漂亮,她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找出不同颜色和图案中哪些物品效果最好……这样,她每次买纸都会大大超出她的预算。有一次,她在纸张批发市场看到一种包装纸的图案,觉得特别适合东北人物的衣服。她怕厂家以后停产,就狠心向老板订了两件货。销售成本五千元。回到家后,妈妈有些不高兴。毕竟她的家庭并不富裕。不过,妈妈见她深夜还在忙着给东北农家做人物、做衣服,就默许了。于是,她的系列剪纸工艺品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渐渐地,她的作品题材不仅涵盖了传统和现代生活中的诸多人物、物品,还再现了东北城乡的各种生活场景。就这样,她的剪纸作品逐渐名声大噪。在剪纸事业中,李雪也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2010年,李雪的“李氏捏纸”被列为沉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几年的努力,家族的手工艺终于通过创新得以发扬光大。可就在此时,当她刚刚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时,母亲却意外被诊断出癌症晚期。痛苦中,李雪几乎没有心思再做任何事情,也不想回家。她就日夜守在医院陪着妈妈。此时,她的内心十分复杂。一方面,她害怕母亲怀疑她的真实病情,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自己的坏心情会影响到怀里的孩子……两个月后,母亲去世了。
在母亲的深刻记忆中,李雪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开发自己的新作品,等待孩子的出生……
李氏掐纸
沈阳在世界上的独门“非遗”
由于李雪制作的工艺品通过纸张的打褶、加湿、定型等工艺,可以制作出各种逼真的生活物体、建筑、人物、群体场景,因此非常独特。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她的生产工艺还获得了专利并注册为商标。有很多图案是她自己设计并去印刷厂定制印刷的。纸上的图案与作品的图案不一致。例如,角色衣服上的圆形图案由于褶皱的原因必须打印成椭圆形。但曲率需要详细的计算和设计,难度很大。麻烦。
2013年,李雪的“捏纸”非遗项目走进全运村非遗陈列馆。当时,她用这种工艺制作的吉祥物“宁宁”作为唯一指定民间工艺品赠送给全运会38个代表团。全运村半个月的紧张期间,一切都是现场订购。比如云南击剑队、内蒙古摔跤队、举重队等,每一个用纸工艺品制作的“宁宁”造型都会在比赛结束后被他们带走。在与冠军及队员合影时,他们都表达了对李雪作品的喜爱。当时,李雪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随后,沉阳万象城辽河府口酒店的辛先生在网上看到了李雪的作品,主动找到她,并表示特别喜欢,想把她的作品放在酒店展出。经过咨询研究,李雪将当时制作的一些民俗风格作品放置在酒店大堂悬梁悬柱的玻璃柜中。结果很受客户欢迎。
很快,李雪与富汇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她的作品陈列在福会餐饮集团各门店的大堂:沉阳铁西万象城辽河福口宾馆、北京王府井智冠小酒馆以及青岛分店、深圳分店、盘锦分店。该团体的吉祥物公仔也指定由李雪制作。以北京直观小观院内一棵百年柿子树为灵感,“万事如意”纸质首饰盒(柿子与如意相结合的物体形状)成为辽河轮渡酒店的一份特别礼物,并长期被——术语由李雪提供。在此期间,盘锦民俗博物馆也收藏了她的作品。
2015年,李雪的多幅反映沉阳风土人情的作品走进沉阳万达文华酒店中餐厅的九个包间和大堂,成为酒店内独特的装饰。当时的老板是一位法国人。他表示,他特别喜欢和欣赏李雪的作品,客户的反馈也很好。与此同时,酒店仍在营业并出售她的作品。一些还被卖到法国。
随后,内蒙古呼和浩特万达文华酒店等多家酒店专门委托李雪为他们定制了一系列体现内蒙古风土人情的作品。最大尺寸的作品直径为3.4米。随后,她又接到了呼和浩特其他几位客户的订单……
当沉阳艾美酒店首次将李雪的场景作品摆放在酒店内时,外国客户立即看中了它,并在当时购买了该作品。
2017年初,李雪朋友的女儿在美国留学,爱上了一名日本男孩。准备结婚时,他们在日本的婆婆为他们准备了传统的婚纱。女孩的妈妈特意想为女儿的婚礼定制一份“李氏剪纸”礼物。李雪根据她提供的婚纱照片制作了一套日式木偶摆件。结果很精致,人物表情非常逼真,让人一看就懂。
2015年5月的一天,李雪去省博物馆参观,看到了很多漂亮的瓷器。她突然想到:我应该用剪纸技术制作一个“瓷盘”!回来后我会反复研究怎么做。因为她从来没有做过这种风格的作品,所以她无法决定如何确定盘子的尺寸和形状,所以她买了一个超大的洗衣盆作为模具。因为我想做一个大作品,所以整个盘子需要用很多“剪纸”片拼接在一起。于是,如何正确连接、如何遮盖接缝,都是困扰她好几天的技术问题。后来,经过研究和实验,她终于想出了用纸条雕刻出镂空图案,然后粘贴在接缝处的想法。
两个月后,直径1.1米的“大瓷盘”和仿绿釉瓷器的“干净版”终于面世。然后她开始在瓷盘背面制作“龙凤呈祥”的半浮雕装饰。龙的每一片鳞片上都有四五个小褶皱,这些褶皱一层一层地贴着,龙角龙爪更是用镊子一点一点地“堆砌”起来……
这件作品名为《龙凤盛世大瓷盘》,历时5个月完成。金龙、彩凤栩栩如生。这幅杰作很快被沉阳一家酒店收藏。
一些到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出差的人士也定制李雪的作品作为礼物送给外国友人。来自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一些国外客户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她定制了各种“剪纸”作品。
李氏剪纸已与多所大学、中小学合作。这几年,东北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的一些外事等活动都邀请李雪为外宾定制纪念品,作为沉阳独有的礼物。
2018年,李雪作品在辽宁自贸区沉阳片区法国馆展出并销售。博物馆将于明年将她的作品带到法国巴黎展出。
十几年的坚持,李雪通过创新技术,发展出了一种家族传统工艺,将其从简单的民间商品转变为风靡海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这确实是一个奇迹。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zxks/16895.html
用户评论
真的没想到沈阳还有这种传承下来的古老技艺,感觉太酷了!希望这样的文化可以代代相传下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李氏掐纸也太神奇了吧!以前只听过把竹子做成各种形状的竹刻艺术,现在才知道纸也可以这么玩!今度機会があればぜひ沈阳に行ってみよ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在学校见过这种表演,记得当时挺震撼的,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名字,如今看到这篇文章才想起那一段回忆。感觉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沈阳人,从来没听说过李氏掐纸这种“非遗”,看来自己太宅了!这次去老家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沈阳的文化底蕴,支持家乡文化发展!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觉得这种艺术形式有点过于神秘,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也许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才能真正的欣赏它吧。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真棒!介绍得非常生动形象,让我对李氏掐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来以后还得去沈阳看看原住民表演才能更深刻的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美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非遗”只是个官方的说法,很多传统文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纯粹就是老样子罢了?不知道李氏掐纸是不是真的有如此高的价值?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时代越来越快节奏了,很多人早已忘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希望能够像文章说的那样保护好这种独特的“非遗”,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和了解中国文化!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李氏掐纸的印象停留在小时候在街边摊位上看到表演的状态,那时候感觉很神奇,现在看来真的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沈阳的文化底蕴深厚,这次文章又一次证实了我这个想法。李氏掐纸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应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传承!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个人不喜欢太夸张的表演风格,但是不得不承认李氏掐纸确实很有特色!这样的艺术形式应该得到保护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种“非遗”的东西很多都是些比较传统的民间文化,虽然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并不具备太多的现实意义了。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创新与发展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的真不错!把我带回了童年时期的记忆,那时候我也很喜欢看那些街边的小表演,感觉那样活泼有趣!李氏掐纸这种古老的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和保护!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沈阳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还有这样独特的“非遗”隐藏在城市中。下次去旅游一定要去看看他们现场表演!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对于李氏掐纸的介绍太过于简单了,缺乏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如果文章能详细介绍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意义,那该有多好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非常喜欢这种古老而神秘的风俗文化,觉得它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髓。我希望李氏掐纸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