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于吕梁小县城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混迹于吕梁小县城,以及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出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小时候,我就听说过县城。县城有汽车、有高楼、有电灯、有电视……县城是我梦想、向往生活的地方。地方。因为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小时候让我眼花缭乱的地方就是乡镇集市。
在我的零星记忆里,我真正来过县城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我只有17岁。我就像《平凡的世界》的孙少平一样,第一次来到元溪县上学。我内心深处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因为我从格老里山村来到了一个大世界。
怀着好奇心,我利用周末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游遍了县城好几次。那时的县城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得多的乡镇市场,影厅、游戏厅、歌舞厅遍布大街小巷。社会秩序不好,污水横流,城市一片狼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城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街道正在开辟,新楼正在建设,县城框架正在扩大。当我在县城上学的时候,我对县城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说一碗刨面要3块钱的水平。在国外学习、工作了几年后,我回到了县城,现在已经在县城生活了十年。
这十年来,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变、时代的变迁,都在县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令人感叹,也让人深思。
我想,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应该对本地区的人文社会状况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样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实现我们的伟大梦想。当然,写这篇文章既不是批评,也不是赞扬。只是从我的角度,从个人的角度,从社会氛围、文化习俗、休闲娱乐、消费、县域建设、人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婚姻等方面,也和别人分享其中的乐趣。
1、社会风气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吃喝玩乐,小城镇有小城镇的悲欢离合,农村有农村的酸甜苦辣。尽管一切喧嚣,但名利却逃不掉。
县城夹在中间。走进去,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贫穷;当你回去时,你可以看到乡村的宁静、美丽和艰辛。生活在县城,少了城市的寒冷,多了乡村的热情。县城的社会风气是由众生及其各种形态所塑造的。
县城是典型的精英控制社会。
一个郡县社会人口有几十万,但真正掌握权力和权力的可能只有几百人。这数百人之中,有两三百名K级以上的干部,再有几十位比较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的老板,再有就是几个世界上知名的人物。
这数百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交网络。即使彼此不熟悉,也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对方的详细情况。如果网络中的一个人遇到什么事,需要寻找网络上的任何人,他就会想办法上线。可以说,县城的一举一动,县城的重要性,县城的变迁,都在这群人的掌控和摆弄之中。
县城是一个陌生环境下的熟人社会。
走进县城,你不会认识很多人,但你会认识很多人。如果你住在县城,走在街上,不同熟悉程度的朋友或熟人会跟你打招呼,微笑着,其乐融融;两个陌生人的见面聊天,也能引出一系列的亲人。联合关系。和你打交道的圈子和人有很大的机会重合,所以名誉和声誉非常重要。它几乎代表了您的所有信息。而每个人的背后,都已经有着别人定义的各种标签。县里只要有一点尊重,就会得到民众的认可。
县城是一个关系比规则更重要的社会。
在县城里,“有关系就好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路上发生了一起追尾事故。双方下了车,先叫人去找人。一大群亲朋好友叫了过来,像是要打仗一样。随后,他们各自通过关系联系了交警。以至于我到现在都不知道如果走正常渠道能做什么,能维护什么权益。
县人讲关系,靠领导,靠朋友。在县里人眼里,关系比规则更重要。关系到位了,事情就不会白费。网络决定成败,至于规则、能力、天赋、水平等等,其他的都是后来的。你的能力并不体现在收入相差几百块钱,而是体现在你认识多少人,你有多少各行各业的渠道,你能促成多少事情,你能游走灰色地带的能力如何。大城市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会让你感到沮丧并感到失败。但小地方的感情问题,会让你哭笑不得,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
县城是一个有圈子、有场所的社会。
县城里,有层次,有差别。等级通过地位、财富和权力来表达。不同层次的人很难混在同一个圈子里,但可以聚在同一个地方喝酒聊天。不同层次的人形成不同的圈子,他们的朋友也很固定。圈子有高低之分,但不像大城市那么明显。在县城里,圈子很重要。如果你是这个圈子的人,出了什么事,圈子里的人自然会照顾你。有些人很难融入圈子,有些人想从一个圈子进入另一个圈子,但难度和甘系晋升一样,都很高。
县内的场地也很重要,尤其是酒铺。请谁吃饭、陪谁吃饭、陪谁吃饭都是一门学问。在葡萄酒场所喝什么样的酒以及如何喝完全取决于参加该场所的人。一般会场里坐的都是给面子的人,基本都是圈子里的人。县里的很多事情都是在田间做的。
县城是一个有灵性的社会。
在县城,认识领导很难,但找到领导的感觉却不难。官职在城里是职业,在县里却是领导。在县城里,有“职位”的人就会神清气爽、衣冠楚楚。官员的气场十足,让普通人都刮目相看。
全县社会安居乐业。
生活在县城,温水可以慢慢煮青蛙。当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野心时,你的理想和野心就会在脆弱的自制力下不知不觉地分崩离析。你想要自律,你想要意气风发,但那些糖衣子弹、那些场地、烧酒却在不断摧毁着你毅力的最后堡垒。县里有思想的人一旦失去“处子之身”,大多数人最终都会在县里“结婚”。接受这一切,要么快乐,要么甘于平庸。居住在该县的人们普遍将稳定和踏实视为生活的基础。他们追求的是一眼就能看到、可靠、衣食无忧的生活。
县城是一个缺乏宽容的社会。
在大城市,大龄青年怎么办,丁克怎么办,不买房怎么办,不要铁饭碗怎么办,穿得很奇怪怎么办……没人关心你,没人关注你,这就是大城市的包容性。但在县城,要想工作,就得等前辈退位;要结婚,就得门当户对;结婚了,就得马上生孩子……就得随波逐流,不能独立。如果你不按照正常模式生活,你很快就会被归类为另类。
县城是一个缺乏诚信的社会。
当前,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不仅是全县发展的障碍,也是全社会发展的障碍。
我曾经在一个县城遇到过一件事。前屋是我父亲的,但租金是我儿子收的。父亲向儿子索要租金,引发了父子之间的激烈争吵甚至辱骂。儿子称父亲为“老子”,甚至殴打父亲。父之恩,子之孝,一去不复返,如仇人一般。我们以实用主义为基础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稳定的秩序,也没有可遵循的价值观。我们看似走了很远的路,但我们仍然在同一个地方巡逻。我们看似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但却总是迷茫,常常不知所措。
在县城,闯红灯、不排队、扰乱秩序等不文明行为,在大多数人眼里一直被视为正常现象。但在我看来,不遵守规则是缺乏诚信的表现。人们为了获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往往不遵守规则,甚至违反、破坏规则。县城里,一场民间借贷危机让人哭笑不得,让很多老百姓血本无归,回到了解放前。
以前,人与人之间借几万块钱,只要有钱,都不是问题。现在,数百人成了一个问题。民间借贷让大家生活在不信任之中。吃的怕有毒,穿的怕仿,走路的怕被车撞。做生意的怕赔钱,打疫苗的怕假,找伴侣的怕化妆,学生怕考不上好学校,打工的怕没有得到报酬……在这茫茫人海中,人们就像在海上漂流。孤独的小船,孤独、焦虑、恐惧始终笼罩着我的心。
关于县城的社会话题很多。普通人的锅碗瓢盆演奏着这首社交歌曲,每个人都是玩家。谁在编曲,谁在聆听,诠释自己的生活,讲述自己的故事。它结束在繁华的世界,独自行走在人群中。人生百态,冷暖你自己知道。
2. 文化习俗
县城作为农村与大城市的连接点,是观察城市文化的窗口。县城有着自己独特的县文化。然而,近年来,随着“北上广”等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出现,所谓的社会精英将目光集中到了这些一二线城市,包括书籍、电影和其他文艺作品,要么是历史,要么是奇幻,要么是都市,要么是乡村。唯一我们不关注的就是县城。甚至可以说,县城的生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盲区。
该县的大多数主要居民都是在农村地区度过童年的。在城市一体化的推动下,伴随着资本流、人口流等一系列流动,他们成年后都涌入城市。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告诉我们两件事,我们应该追求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事。在县城里,我看不到人们渴望什么,但我看到人们表达了什么。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没有鲜明的县域文化特色,大多是二级城市文化。
崇尚金钱的混乱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文化、婚姻家庭文化、生活礼仪文化、口述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等混合在一起,非外来也非本土。所谓文化习俗,是被浪潮中的二次城市文化同化的。
走在县城里,你能感觉到与其他地方唯一的不同就是人们的口音和当地的特产。生活在县城里的人们的幸福和烦恼,既肤浅又深刻,知识既平庸,又广泛。当你看到外国马戏团里的女孩展示屁股时,你会高兴又害羞,你会彻夜不眠地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你会被那些卖“比牛皮还好”牌皮带的人给骗了,你还会有一个诗书画会,谈论绘画和道德写作的力量。
县城的发展就像生活在其境内的人们一样,在尴尬中前行,在彷徨中转型。我们县城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们的社区、社区正在一一形成,但适合我县的文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我有生存的皮囊,却缺乏生存的灵魂。是继承农村传统文化习俗并发扬光大,还是吸收外来文化假装跟上步伐?生活在县里的人很困惑,生活在现在的我们也很困惑。我想管理者们也很困惑。我们缺少的是文化自信,缺少的是县域文化体系建设的大师。
我们县的文化是怎样体现的?闲着没事的时候,人们就打开手机看快手上的“网红”,作为饭后的消遣。这是畸形的文化氛围,不是文化引导。 “网红”光是摆姿势、说话、弹琴、唱歌,一天就能赚到数万美元。有时他们以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方式吸引很多人围观,大家送上“穿云箭”、“棒棒糖”来乐此不疲。这就是“乞讨”“文化”。
我认为政府是时候出台相关政策来纠正这个问题了。夜幕降临,县城各个广场霓虹灯闪烁,声音震耳欲聋。老人们、大妈们,甚至年轻人都尽情地扭动身体,跳起“鬼步”等舞蹈。他们周围有一圈人拿着手机摄像头充当忠实的追随者。扇子。舞者迷失在音乐的节奏中,观众则迷失在错综复杂的舞影中。这就是所谓的“方”文化。不管你喜欢她还是讨厌她,你都无法阻止。
每到春节,政府就会在主要街道两旁挂上灯笼,让主要广场上灯火通明,让小镇的夜晚变得美丽起来。春节前两天,县城大部分街道出现堵车,堵车中夹杂着不少外地车牌。一年一度的春节,成为返乡人员和留守人员最大的社交节日,各大餐厅都爆满。但和大城市一样,县城里的节日气氛也一年比一年淡。除了拥挤的车厢外,根本感受不到原来的过年感觉。这就是“春节”文化。
你想念她,批评她,但你无法回避她。每逢有红白喜事,县城里的人都会提前在餐馆订几十桌,基本上都是小题大作,生怕丢了面子,惹人笑话。亲戚朋友都来参加,每户都收到不少于200元的礼物。要活泼、有礼貌。然而,这种“人情”支出却成为很多人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每桌的食物基本都是原样供应,而且大部分都被浪费了。这就是“循礼”的文化。无论你拒绝她还是对付她,你就是无法精简她。
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摔倒了。一群人围过来,指指点点。有的报警,有的拨打120,但没有人过来帮忙。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网友聊天,很开心。邻里仅一步之遥,却自老而死,不曾往来。这就是城市的“冷漠”文化。
随着4G网络的推广,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的标配配件,就像衣服一样。微信、抖音、头条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大街上、公交车上、任何场合,低着头的人随处可见。遇到稀奇古怪的事情,大家都拍视频,可以很快传播开来。手机一直在手里,脑子可以摔坏,网速也不能慢。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一天结束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看手机,一天开始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手机让人们了解世界,但也让人迷失自我。这就是“手机”文化……
也许这种不能称为文化的大杂烩才是独特的县域文化。然而,这不是我心目中的文化。这是一种充满金钱的文化,也是一种没有信仰的文化。今天县里发生的事情有时让我很担心。此时的热闹和繁荣并不能掩盖继任者的软弱。追随一二线城市的脚步,赋予了县城活力,透支了动力。希望不是《学在邯郸》。
有人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是中国的背景。
我认为一个县的文化反映了一个县人民的追求。我们要在不失传统文化习俗的情况下重拾文化自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减少“不忠丑闻”、“艳照门”话题。明确县城主题文化,具有不同于大城市的环境和氛围,保持县城独特的个性、特色和自然状态;将工艺与技术融为一体,又不失传统传承。为县人民提供纯净的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为子孙后代着想,是我们重建县文化的愿景。
当前,县域文化正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并给予其合适的定位,是当前管理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有良知的文化人共同思考的问题。
3、休闲娱乐
有人把休闲视为“生活中的绿色后花园”。人生就像一场旅程。当你累了的时候,总该找个地方休息一下,有阳光、有鲜花、有绿地、有微风,享受轻松、快乐,享受生活的原始质朴和绚丽。所以休闲和娱乐对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在县城里,人们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目前,喝酒、看电视、打麻将、KTV、广场舞占据了该县群众的主流休闲方式,而其他如看电影、旅游、读书、运动等休闲方式则属于小众休闲方式。在县城,如果举办大型活动,比如露天晚会、露天篮球赛等,人们无论老少,都会动员全家人“蜂拥而至”。
我们先来说说喝酒。喝酒是一种文化。如果在县城不喝酒,基本上就失去了社交。
很多消息在酒肆里传播,很多感情在酒肆里沟通,很多事情在酒肆里做。酒是餐桌上的催化剂,酒是害羞的人的灵丹妙药。遇到开心的事就喝酒,遇到烦恼的时候倒酒。做好事时喝酒,做坏事时喝酒,求助时喝酒,朋友想维系关系时喝酒。任何可以称为“场合”的用餐都涉及饮酒。
县城饮酒基本分为“养、尊、玩、藏”四个步骤。
第二步是互相敬酒并说一些客套话。一般来说,被敬酒的人必须喝完一杯,否则就是不尊重。这是“尊重”的第二步。通常,大家敬酒和被敬酒结束后,基本上就喝到一半了。
第三步是“玩”。如果喝酒的人少,那么大家就会“查规矩”。所谓“约会”,就是和餐桌上的所有人一起喝酒。 “台观”是酒量大的人玩的游戏。通常,“打关卡”涉及玩骰子、打扑克、打拳等,通关每个关卡后,如果运气不好,打关卡的人基本就到极限了。
第三步之后就可以喝多少了。如果你喝得少了,那就是服药过量了。然后摆好面食,吃完面食,最后把桌上所有打开的酒都倒满,然后饭桌上的主人收酒杯,这就是“收”的第四步。通常在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今天大家都喝完了,就这样了,下次再相见”。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表示尊重,其余人都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结束饮用过程。
醉酒的人不一定会糊涂;不醉酒的人不一定是清醒的。
一个人从不喜欢喝酒,到只是喜欢喝酒的氛围,再到真正喜欢喝酒,需要很长的时间。只有经历过这段时间的人才知道,葡萄酒为何如此美味,人们为何喝酒。
我们来谈谈看电视吧。
县城有电视台,每天都有当地新闻。播音员说的是带有当地方言风味的普通话,鼻音还可以。现在家家都有一台电视,有N个电视台。遥控器在手。从中央政府到各省,一直到地方政府,每个人都知道他们需要知道的一切。他们还关注流行的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一切尽在娱乐。
第三个是关于打麻将的。
麻将是中华民族的国粹。闲着没事的时候,朋友们就聚在一起打麻将来打发时间。赌久了,就会输,但赌一点,就会开心。县城里打麻将的场所大致有三个:麻将馆、茶馆和家里。
很多人预约在家打麻将,通常是午饭后开始,打四五个小时直到晚饭。他们要么分手回家,要么一起吃晚饭。获胜者通常会买单。爱打麻将的人都会上瘾,而且麻将玩家总是有的。因为在这种用金钱的娱乐中,有一种刺激神经的快感,有一种对运气信心的向往。
第四个是KTV。
20世纪90年代初,街头卡拉OK曾在县里盛行。流行了三四年之后,就彻底消失了。现在又以KTV的形式重新出现,并且处于火爆状态。喝完酒去KTV唱歌,已成为县政府和企业的热门选择。各行各业人们的主流娱乐。这些KTV的名字很多都是山寨大城市知名KTV的名字。灯红酒绿的夜晚,站在县城的KTV前,你会误以为自己还在“北上广”。
最后,我们来说说广场舞。
广场舞已成为县城夜晚的一道靓丽风景,成为县城人民的一种精神文化生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县城广场上传来动感的舞曲,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跟着音乐的节奏,在优美的音乐中,时而行走转身,时而跨腿,不断变换舞姿,动作悠闲而娴熟,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表演身临其境,观赏愉快。自从开始跳广场舞以来,我一边练习一边交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县城的休闲娱乐正在加速向大城市靠拢。大城市的文化潮流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几个月、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到达县城。在大城市,小崔撕冯裤子的话题,饭后县里的人都在讨论。互联网的发展,让当今的休闲方式更加多样化。
去电影院看电影,去KTV唱歌,去麻将馆找人打麻将。以往的娱乐活动都搬到了线上,变成了随时随地用手机看电影、随时随地在家唱歌、随时随地在家玩。在线游戏。一切都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只要有网络、有设备,就可以随时畅玩。很难说这种改变是好是坏。它确实更加方便,也确实让更多的人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
4、消费
生活在县城的人们总是模仿大城市人们的行为和习惯,而消费是最容易模仿的环节。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体现,呈现出日益分层的趋势。
全县人民基本满足衣、食、住、教、行等方面的需求,即“衣食住行”。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很少。我对价格非常敏感,要求高品质低价位的产品。我只买合适的,不买贵的。
在县城,基本工资水平不高,但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不像大城市那样有高中低的等级感。基本上是“匆忙”。有钱的话,一碗面13元,没钱的话,一碗面还是13元。我主要讲的是吃和穿。
就“吃”而言,
街道两旁餐馆随处可见,其中一家凉皮店卖7元一份,一家羊肉馆卖65元一份。这里有四五家高档、装修精美的酒店,有很多包房,还有几十家卖川菜、包子、面条的小餐馆。自助火锅店有3元、5元、20元三种。县内有新开的店,也有信誉良好的老店。
县城内流动人口较少,到餐馆就餐的人大多是固定消费群体。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与政府打交道的老板,以及一群年轻人。普通人一般不会在外面花大笔钱,除了偶尔家人生日等场合外出就餐。因此,县里出现了一种现象:一家饭馆生意兴隆,另一家饭馆就冷清了。
县城里有两三个大型超市,提供各种食品和生活用品。它们的布局与大城市相同,给人一种购物中心的感觉。在县城,网上订餐已经非常流行。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明白这么大的县城里的人怎么可以懒得不愿意离开。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县里害羞的男人也越来越多。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在县城里,有的人因为要减肥不吃肉,有的人因为没钱不吃肉。河南农民工邢万强在网上说,“没关系,反正晚上不干活的时候,吃不吃都行。”它感动了很多人的泪水,也透露了很多人的悲伤。
从“穿”来看,
县内已有菜子、海兰之家等大众品牌入驻,同时还有迪科尼、鄂尔多斯等多个高端品牌。有班尼路、美特斯邦威等休闲品牌,阿迪达斯、耐克、李宁、安踏等运动品牌也各显神通。无品牌的99元裤子店也吸引着人们围观。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实体店还不是很红火,并不像大城市那样疯狂促销、打折。
我们应该感谢马云。有了淘宝,网上购物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网购,你能想到的快递公司全县都有。县城里,商场不大,但也有几个,大部分都是卖不知名的品牌。一些知名品牌在街头设有专卖店。在县城,老百姓在网上和县城买衣服,有时几年才买一次;富人在网上和外省城镇购买衣服,但他们一年会购买很多次。这是课堂。
有人说,高铁的开通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我觉得这趟快车也在改变人们的心理。过去在大城市能享受到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县城也能享受到。比如电影院、咖啡店、健身房、瑜伽馆、游泳池等,这种服务型消费已经逐渐在县城扎根。
这两年,县城里,从经济角度看,没有一个能够带动经济增长的企业、工厂。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缓慢,消费市场与其实际价值不相符。导致高消费不在县城消费,低消费继续在低端市场消费,中消费市场可持续性低,意味着生意难做。
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交通手段的升级、人口流动的加速和增加、家庭财力的改善等,这些都将有助于该县跟上大城市的发展步伐。
5、县城建设
县城是县域发展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引进外部发展资源的主入口和县域发展形象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县城,县城框架不断扩大。
县城的建设看似有计划,却无章可循。功能街区划分、建筑风格、绿化设计、城市色彩、夜景照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在规划中规划,在混乱中乱七八糟。
人们只关心自己的眼前利益,谁考虑宏观和全局?由于没有引导,没有秩序,无序拆建,导致县城建设风格各异、曲折、宽窄不一。最后,大家都竖起手指去责怪别人,而不是自己。
比如县城就没有自己的建筑风格。
比如,县里的人门面住房观念严重。
如果你在城里有一栋门面房子,你这辈子就不用担心了。几年前,经济好的时候,一条新街开通时,政府和当地居民就拆迁问题展开了一场费时、费力、费钱的拉锯战。人们都想要有门面的房子,宁愿把它们建在马路中间,留给城市的公共空间很少。随着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无处停车的弊端日益凸显。
比如,县城里的人就对独立的四合院情有独钟。
每个人都扫自家门前的雪,并不关心别人瓷砖上的霜。在县城拥有一座二层的私人庭院是很多人的追求。正因为这样的追求,街道两旁20米外多是独栋二层洋房或平房。左右不平,巷子狭窄。这种居住环境因停车问题而逐渐跟不上生活节奏。
县城建设能否与时俱进,在我看来,是一个哲学问题。要从县域发展基本规律出发,科学规划县域空间城镇化进程,提高县域公共服务水平。要充分研判城市发展和区域布局规律,充分估计人口状况、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等,建设生活质量高县。
划定县城扩建和非建设区界限,摒弃无序建设。政府高瞻远瞩、科学规划、统一作风、划定功能区、有效治理,带动全县居民积极配合,紧跟步伐,提升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区域特色县城。这种观念不仅应该为当权者所持有,也应该为县内的民众所持有。
无法到达的地方叫远方,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就是家乡。对于生活在县城的人们来说,县城就是他们的家乡。我们必须为子孙后代着想。
六、人才与就业
一切经济增长模式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因素。人口的增加或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劳动力的增加或减少,知识、技术和资本会随着人(特别是人才)的流动而流动。因此,县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足够的年轻人。
我们这一代人(80后、90后)应该说赶上了中国城市化最激烈的时代。这是时代的大背景,就像我们的父辈赶上了改革开放一样。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痛苦,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悲伤。俗话说:事情总是出错,但你可以告诉人们同样的事情。
资源向城市集中,人口自然也会向城市聚集。全县年轻人尤其是上大学的年轻人回国率很低。回来的大多是大二、大三、大专学历的,211、985学历的基本不会回来了。国内目前的现状是人才过于集中。最有能力的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其次是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当他们到达四线、五线城市或农村地区时,人才就很少了。
如果不是高房价的阻碍,很多大城市的战斗就会像血液一样逐渐耗尽县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县城或者县城里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一是因为县城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就业岗位稀缺且单一,发展空间小;二是因为与大城市相比公平竞争。县城的机制、人性化的社会氛围和地方规矩,让一些回到县城生活的人立刻就有了逃离的冲动。能留下来的大多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在县城,我们谈官场多,谈职场少。
在县城,你可以真正体会到学习是没有用的,你所学的专业与你所做的工作完全无关。在该县,工作可分为四类:行政、商业、国有企业和自由职业。最光荣的莫过于在行政单位工作。当有人问你在哪里工作时,最有信心的人会回答说你在某个局。由于机构改革对人员编制水平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招收人员时必须“逢考必考”。
在很多人看来,大学或中专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因此,在县城拥有一份“铁饭碗”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和追求。即使是公益职位,也会有人有关系,花重金去得到。神木招收研究生助理管理人员,月薪2500元。
起的热议,不就着实反映了县城的这种就业取向么?神木招聘事件不是反映了县城的人才济济,而是反映了从事县城其他行业的人才匮乏。神木所要招的研究生,只是户籍和档案留在了神木,人未必现在留在神木做贡献。 在县城,体制内的人才多,体制外的人才少;传统型的人才多,高新技术的人才少,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少。在县城,当最优秀的人才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体制内,却因无背景晋升无望而弄得干劲和志气全无,每天对着电脑喝茶玩手机时,过着徐庶在曹营的生活。我想,这个县城是没有活力的。 在县城,当我们摒弃“跳出农门就从政”的思想时,当我们树立公务员就是一份职业时,当我们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勤奋刻苦能够在社会上创业养家糊口时,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持续发力时,当我们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时,我想,会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才。而人才的聚集又会促进这种产业的发展,良性循环。那么,县城会越来越好。 但是,如果县城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只是依赖于资源,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的单一,无法吸引足够多的人才。那么,等待这个县城的就只有慢慢的衰败了。 七、住房方面 县城住房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县城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全社会住房增多,城区人口增长,城区规模扩大。但因历史的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条件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讲,形成了“毛线蛋”式的水泥森林布局、见缝插针的邻里关系,难以改造到位的公共设施,这些都给城区品味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了障碍。 在县城,住房大致可以分为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单位修建的家属楼、保障性住房、居民自建或购置的独院、祖上留下的老宅等几个类别。 先说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 近几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在加速城市扩张。尤其是县城,之前城市化水平低,在这一轮的发展中,一边进行旧城改造,一边兴建新城区。在过去几年来,大小房地产商在县城开发了大小好几个楼盘,好地段的房价拉升到接近5000元每平。 和大城市的房市一样,有的人买房是出于刚性需求,有的人买房是出于投机需求。这俩年,随着经济的低迷运行和资金链的断裂,县城的人口处于净流失的状态,导致新房市场明显供过于求,甚至出现了烂尾楼情况。 再说单位修建的家属楼。 家属楼由于建安成本低而受到县城人们的青睐,但修建家属楼那是过去的事情了。这两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再也没有单位领导带头弄这个事情了。 第三说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低收入购房困难家庭出台的一个政策,在县城,解决了很多人的后顾之忧,挺好。 第四说居民自建独院。 近十多年来,生活在县城的居民自建住房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谁想盖房谁盖房,谁有土地谁盖房,谁有钱谁盖房,有多大建多大,想建多大就建多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走进县城的深处给人乱七八糟的感觉。每家每户都地面高低不一,坐字斜顺不齐。居间矛盾突出,居间的通风、采光、行路困难。这其中既有管理者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居民思想理念的问题,原因诸多,不好评判。 最后说祖上留下的老宅。 在县城,祖上留下的老宅大都是砖木结构房或者窑洞,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现在存在的也是凤毛麟角了,许多已被列为危房了。 在县城,有钱人至少有三套住房,一套在省城,一套是独院,一套是单元房。普通人(大都是进城的农民)受“丈母娘经济”的影响,相比于单元楼,独院性价比更高,买的都是二层小楼房或者平房。在县城,也有很多进城的农民买不起房,为供孩子读书打工租着房。 在县城,我想作为管理者,应对县城的住房情况进行一次彻底调查和摸底,为编制住房建设规划、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供依据,为落实弱势群体的居住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县城,我觉得别玩房地产,有钱多搞些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我们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优势,多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有前景的特色产业比如旅游业,才是正道。 关于住房,十九大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其实在我看来,房价居高不下都是出自于人性的贪婪和盲目的跟风。看到有人炒房赚钱之后就会陆陆续续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开发商看见有这么多人买房,就会提高房价,这就形成了一个圆环效应。有时,我们能管得住市场,却管不住人性。 八、教育方面 当前,子女教育、自身健康、父母养老是人们关心的三大问题。其中教育是改变阶层现状,唯一可靠的上升通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已不是口号,是子女教育的行动指南。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和启发。 在我看来,教育是培育人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掌握一门生存的技能、树立一个坚忍不拔的志向。人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志向,就是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满足于完成别人分配的角色。 在县城,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在投入,民众也在投入。呆在县城的许多农村年轻人,主要任务就是供孩子。在县城,幼儿园有很多所,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从城东分布到城西,满足县城不同区域孩子的上学需求。 其中公办幼儿园收费大体都一致就是娃娃的伙食费,但是民办幼儿园就分出等次了。近几年,大城市的品牌幼儿园进驻县城,收费不低,人均每年一两万,但这是有钱人孩子的地方。上幼儿园并没有挑动起县城人们的神经,因为在县城人看来那就是哄孩子的地方,在哪上都一样。 在县城,上小学是每年秋季开学县城人们街头巷尾热门议论的话题。 小学大体都是公办的,但是分出了区别。师资力量、教学氛围、生源质量的各不同,硬在县城逼出来一个择校难、大班热的问题。管理者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分片区、分户籍、分住所各种分,但是管住了大多数,却管不住有关系的少数。 开学一周以后,每个班的学生都比原计划超出了很多,达到七八十人。上小学,原来是孩子自己在读书,现在是家长在读书。车接车送,陪读陪睡,事事要操心。孩子一开学,上班的干部们也加入了接送的大军,如果把迟到早退作为违纪行为来处理干部的话,不知道能处理多少人,谁家没个孩子。 九年义务免费教育的实施,不仅减轻了家庭负担,而且是初中对小学毕业生的全盘接收。 找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代课老师,又是县城人们发动自己关系的关键时期。孩子学的好,家长不托关系少操心;孩子学的差,家长找起关系还担心。有些家长的溺爱教育我现在都搞不明白,上中学的孩子又不是小学生,县城又不大,为什么上学放学还要车接车送? 对于孩子,不经受风雨的考验,怎么练就承担风雨的肩膀?走向社会怎么办?在县城,初中毕业就是一道小的人生分水岭。有的孩子上了高中,有的孩子进入了职业学校,有的孩子走向了社会。一个人在心智不成熟时期的一个选择,彻底铸就了一个不同的人生。 所以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 “读书”还能改变命运的时代,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目的,就要不顾一切去奋斗。至于奋斗的结果是不是成功?是不是快乐?不要放在心上。 在县城,高中有两一所,职业中学有一所。 师资资源、学生资源的不同,造就了县城几所学校的高下立判,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上高中的目标就是高考,不要谈素质,不要谈能力,高考就是看谁考试分数高。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粗暴。 在县城,每年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基本没有,最好的也就是人大、复旦这个类别了。在县城,不光清北,985等品牌学校也越来越难了,这是优势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结果。在县城,生源流失很明显。过去大部分县城中学的尖子生会在县城上学,而现在大部分尖子生都去了地级市或省城,留下来的“尖子生”其实大多是以前的“中等生”。这就叫做大城市对小县城的“掐尖”。 在县城,家境殷实的人早已在省城买了房子。有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成了省城人了,有的孩子从上初中起,有的孩子是从上高中起。不问结果,只问过程。过程完美,家长也就问心无愧了。 在县城,诸多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诸如美术班、舞蹈班、口才班、书法班、钢琴班……良莠不齐,但是还是吸引着大量焦虑的家长,因为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在县城,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有很多影响因素。 首先是家庭因素。如果家庭矛盾多,父母吵吵闹闹,对孩子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学校因素。学校硬件、整体学习氛围固然重要,但是适合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孩子进入一个学校或者班级长期压抑自卑不快乐,那么就不是最优选择。 再者就是补习因素。补习有两种,一种是特长和兴趣培养,比如跳舞、钢琴。一种是智商能力培养。补习肯定有好处,但现在乱象丛生和良莠不齐,选择很重要。 最后是社会活动部分。社会活动,现在大多数孩子整天埋在书本和手机里,缺少西方注重的社会实践经验。我觉得,县城的孩子多些“红杆绿叶是荞麦”的“乡土”实践教育,未必是一件坏事,值得教育者的思考。 在县城,无论教育质量的好坏,都是大多数孩子通往成功捷径的地方,无法选择。引用卢森堡的一句话:“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的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九、医疗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需求越来越强烈,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是我们生活不可缺乏的一部分。但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机构重复、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fb等问题依然是抹平医疗体系不平衡不充分沟壑的绊脚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既是老百姓头疼的问题,也是管理者一直着重解决的问题,但愿越来越好。 在县城,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三家大的医疗机构,民办专科医院和小诊所却有N多家。三家医院均位于县城旧城区中心地段,建筑均普遍老化,且各自被周边民用建筑包围,没有任何发展空间。 各院建筑密集、空间狭小,无法解决其目前床位短缺、科室功能不全、超饱和运行等系列问题。目前来看,服务半径过于集中,资源配置不均衡,无法适应县城的快速发展。还好政府有有识之士,现在在扩张的新区选址新建。 在县城,人们有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自己去药店买点药就解决了。县城的药店诸如“一心堂”“同仁堂”等遍地都是堂,没“堂”就不是高大上的药店。在过去,药店的门口对联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现在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卖药的人希望赚的盆钵满银,这个社会的确是病了。 在县城,小诊所大都是给儿童看病的,可见当前我们公共医疗机构里的儿科是多么的偏科。现在的孩子都娇贵,一有点头疼感冒,许多大人赶忙带在附近的诊所去看,不是打针就是输液,见效快但也是对孩子抵抗力的一种摧残。 在县城,药店花小钱解决不了的病情就去医院挂号做检查了,一系列下来不管你吃了吃不了,药开一大堆,许多人吃几次以后,药都束之高阁最后过期扔掉了。“以药养医”这个顽疾不根除,即使有合作医疗等保障体系,老百姓还是负担不起。 在县城,许多人的身体检查都是在省城进行的。 在县城,也有许多人小病扛着,大病看不起,更谈不上获得高质量的医疗资源了。即使现在有“水滴筹”等网络筹款,但对于真正需要的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在县城,9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县内就诊。但是制约我们县级医院服务水平的不是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而是地方的一些社会风气。比如说生孩子,给接生大夫、麻醉师等人都要送红包,好像不送红包孩子生不下来。最后形成了一种风气,在患者看来,不拿红包的大夫不用心诊治;在大夫看来,不送红包的患者不上路子。 在我看来,去县级医院看病就是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明确诊断,二是预防发生严重并发症。这两点恰恰是我们自己在家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你去医院求医,找熟人,托关系最应该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这才是重中之重,这才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源,而不是什么比较特殊的药物,不是什么单间的病房。如果诊断明确,要么当地治疗,要么直接转院。如果诊断不明确,抓紧转院。 十、养老方面 当前在县城,老人大都是随子女进城的农村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老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独居或与配偶互相照料的自我养老方式。 在县城,家庭养老依然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虽然有一两所养老院,但是很多人是不愿意把老人送到那里去的,怕背上骂名。在过去,老人在家中非常有威严,谁不孝敬老人,将会被众人评说。 可是现在,老人的尊严不再被推崇。伴随着他们的衰老,他们的创造力在一天天下降,随着创造力的下降,他们的发言权和社会权威也在一天天缩小,他们对这样的变化已经彻底无能为力。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各种影响,许多人把父母的养老当作一种负担来看待,造成了许多老人对待生活的孤寂和无奈。我觉得到我们这代人老的时候,选择的肯定是老年公寓了,我们看重的应该是身体检查和专业医护人员照顾及人员之间交流等情况了。 莫让“黄昏”无处安放。养老问题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觉得根据老人的经济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政府机构和社会舆论应针对不同人群倡导不同的养老方式。围绕老龄人群,开发老年市场。引导养老观念,因地制宜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和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十一、交通出行方面 城市就像生命体,一个城市的交通就像人身体里的血液流通,它不是单一的一个系统构成,而是由多个复杂系统彼此配合、协调,共同完成良性的运转。交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经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住在县城的人来说,就是出行的安全与便利。 在县城,大家的出行方式主要是私家车、出租车、公共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过去县城规模不大时,出行主要是摩托、自行车和步行。家里有辆摩托车,挺带面挺给力了。 其中步行是很好的方式,县城人民居住的地方离菜市场、超市、县城的核心地段基本都是半个小时的范围,又能锻炼身体还绿色环保。 过去县城私家车少,在城里基本是随便开随便停的状态,交通不会拥堵,安全事故也很少发生。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逐渐向外扩张,私家车和电动车开始成为了必要的出行工具。 在县城,基本每家每户都有私家车,有钱人买新车,没钱人买二手车。价格档次主要集中在三四万元至二十万元之间,国产车和合资车都有,诸如吉利、比亚迪、哈佛、丰田、大众等。家境殷实的私家车大都在二十万元以上,而且是夫妻双方各有一辆。 在县城,人们买车有跟风的毛病,比如说丰田霸道2700满大街都是,不管是老板还是普通老百姓,开着就是高大上的感觉。在县城,从五六十万至几百万的豪车也有不少,走在街上分分钟钟都会碰见,车主大都是老板和二代(官、富),开的是享受和炫耀。 在县城,最主要的干道大多是双向四车道,通行繁忙但是不会堵,只要在上下班时或者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会出现短暂的拥堵。主要道路上有非机动车道,要是交警不贴单子,停的都是车辆。和主干道相连的支路,在县城称为巷,大都是双向两车道。 因为在这些路上不限制停车于是经常满满当当停着两排车,瞬间变窄。总体上来说,县城内的机动车交通长期以来处在一个基本够用但好像下一秒就要不够用的状态。随着县内车辆增多,政府就开始在主要路段出台禁止停车,增加隔离栏杆等措施,继续使交通维持在一个基本够用的状态。 在县城,公共交通主要是公交车、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公交车是中巴车,公交线路有几条,覆盖了县城的东西和南北,票价基本都是一块钱,稍微远点的是两块钱。有公交站台,但是似乎不怎么管用,公交车对于县城人来说是随手招停,随时上下。 在县城,出租车不打表,起步价六块钱基本能到达所有的目的地,稍微远点是十块钱。另外,出租车只要是顺路,可以随便拼车,不像大城市专车专用。 在县城,行人闯红灯和随意过马路是家常便饭的事情,私家车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方随便掉头和错道行驶,让人无可奈何。至于摩托、电驴、自行车等是借缝就插,让开车人是防不胜防的出冷汗。 人们缺乏安全和规则意识,在我看来,大多数的交通不守法不守规行为表现出来的都是急急忙忙。人如蝼蚁,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什么都忙不下,却时时处处表现的很忙。 有时我们走的太快,灵魂就跟不上了。一辈子很长,长到你肩上还背负着很多的责任;一辈子也很短,短到你不能做完全不想做的事。 十二、婚嫁方面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裂变,促使所有人向金钱、享乐、物欲看齐。婚姻不再以追求幸福的爱情为前提和归宿,女性为了享乐可以抛弃自己应该拥有的幸福爱情,转而追求华丽的、奢华的、虚无的生活,甘愿委身物欲。而男性只要有金钱基础,可以用金钱挥霍自己贪婪的欲望,不需要任何纯真的爱情来支配自己。 当今,很少再有陕北民歌《一对对鸳鸯水上漂》里描述的情景了,感情在房子、车子、票子、工作和家庭地位等跟前被击打的支离破碎。 在县城,择偶标准切实的体现了当地的价值观。优先级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商人,最后是自由职业。 男孩找女孩一般会问干什么工作的、长相如何、父母是干什么的等几个硬件问题。一般女孩子如果工作在体制内,找对象的成功率是大大的提高,如果再长的漂亮,那就是香饽饽了。 女孩找男孩一般会问干什么工作的、人怎么样、长相如何、个子高低、家庭情况等几个硬件问题。一般男孩子如果在体制内有工作,而且有房有车,那就好找的多了。 在县城,条件好的女孩比条件好的男孩难找对象很多。 女孩有体制内工作而且貌美的,单着的也很多。也不能怪男孩没用,县城实在是机会太少,男的没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大多优质男都去大城市发展了。反观女孩,只要有编,再打扮一下,就都能算条件好了。如果家里还行,那就是白富美了。在县城,对女孩年龄很在意。基本上除了特别貌美的,过了28周岁,介绍的就比较少了。 在县城,婚嫁也基本上体现了门当户对。 官官联姻、官商联姻是县城上流社会的一个趋势和模式了。在县城,有王子找灰姑娘的事情,但是很少听说有公主找穷屌丝的先例。穷二代要实现屌丝逆袭,除非你的学历、才华、工作所散发出的光芒掩盖了你的家庭出身等所有问题。 在县城,结婚前,女方跟男方要房子、车子、彩礼钱、金银首饰钱、零花钱,基本上是一样不能少的。 家境好的,准备的妥妥帖帖;家境一般的,要借钱贷款筹备,真是结一次婚,穷了老子富了儿。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老人辛辛苦苦攒一辈子钱就是为了儿女结婚,年轻人不去奋斗和拼搏,不去体验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坐享其成。 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悲哀,而且一代传一代,又是教育的悲哀。在我看来,年轻人结婚,自己有本事买辆奥迪,没本事就买辆雅迪,不要拿父母的辛苦钱去挥霍,不要拿借钱贷款炫耀自己的不成熟。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不知所云。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zgks/9551.html
用户评论
小时候就觉得吕梁这座小县城的空气特别新鲜,长大后回来总觉得这里的风景还是那么宁静,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真不错,把我想起我儿时的记忆了,那时我们村子里到处都是青石路,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要途径那条古老的古戏台……吕梁的小县城虽然不大,但很有特色。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描述得真好,让人仿佛置身于文章之中!吕梁真的是个值得去的地方,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特别是那蜿蜒的山路和古色古香的民居,让我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真的把我带回了我的家乡。我从小就在那个小小的城镇长大,那时候的日子虽然简单却真挚,充满了欢声笑语,现在的吕梁是不是已经变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的文字很细腻,让我感受到老城墙、小巷里的沧桑感和那些年青人的活力。我很喜欢你描述的方言口音和一些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读来很有情趣,让人忍不住想再去一趟吕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还是比较喜欢现代化的大城市,吕梁的小县城生活对我来说可能太“慢淡”了,没劲。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篇文章感觉很微妙,作者描绘的是一座充满回忆和历史的古城,但我也读出了些许哀伤的情绪,好像这座城在不断地改变,也慢慢丢失了一些原本的风貌,这是一个时代的无奈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吕梁的小县城虽然不像大城市那样喧嚣繁华,但却能让人感受生活的真谛,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想找个地方住下来,享受一下平静。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出了我对家乡的想象,一个充满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和简单生活的美好小县城!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过感觉作者对吕梁的小县城的描述有点美化,“混在”这个词就比较奇怪了,我觉得像其他一些文章那样直接说“生长”或者“生活”会更加准确。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把吕梁的文化和历史都展现得非常精彩,特别是那些古老的寺庙、民俗活动,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真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虽然从来没有去过吕梁,但从这篇文里看到了这座城的小美好,也许哪天有机会我就去看一看这个被“混在”的美好小县城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单纯地用优缺点来评判。这篇文章很好地展现了吕梁小县城的独特风貌,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对这种“混”的概念有点模糊,作者能否说得更具体一点? “混在”意味着什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个人觉得吕梁的小县城还是应该更加现代化一些,比如交通、教育、医疗设施等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生活和工作。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语言朴实却非常生动形象,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吕梁小县城的四季变迁以及人们那宁静而热情的生活氛围。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爷爷曾经在吕梁做农活时的故事,他还经常提起那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情味,看来这个地方真的拥有独特魅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