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利兴:高中语文教学解读"学以致知"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施利兴:高中语文教学解读"学以致知"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施利兴:高中语文教学解读"学以致知"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文本诵读法
文本诵读法,即要求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诵读法是我国传统的“熟读、精思、顿悟”的读书法的发展。那么应该如何进行诵读呢?
1、诵读时目标要明确。学生诵读前,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诵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诵读过程要有层次,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诵读时方法要灵活。文本诵读法教学应根据课文内容而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在课堂上,相对较难理解的课文,可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让学生反复多读几遍,加以体味,或停下来思考一番,并进行质疑,解疑。还可以让学生一边大声朗读,一边圈圈划划,在课文旁边写批注,时而俯读,时而仰思,咀嚼品味。
3、教师要作适当的朗读指导。第一,要指导学生读清句读,读明语意及语法关系。第二,要指导学生读出节拍、音韵,读出作品的音乐美。第三,要指导学生读出重音、语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解读法
传统文言文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从而使文言文教学陷入“目中无人”的尴尬局面。在主体方面,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滔滔不绝讲教材,学生默默无闻听讲解,学生的主体性失落难寻,导致学生失去了主动进取和自主追求的激情。自主解读法,要求学生通过知识积累和自主学习来解读文本,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解读是对学生生命精神的唤醒。
有些比较浅易而篇幅又比较长的文章,如《孔雀东南飞》这篇乐府诗比较简单,再加上课文注释比较详细,对于文中字词,没有必要详细讲解。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自主解读,课文改编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既能让学生认真理解掌握字词,理解文意与思想情感,又能让学生发挥想象,用个性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刘兰芝告别之前凝妆一节,已经是极尽描绘的语言了,但是学生却能另辟蹊径:妆台前,兰梳理鬓发,梳理成蝉鬓式样,轻盈蓬松,犹如缥缈行云。轻点红唇,插发钗,拿起那对玉制耳坠——他们爱情的信物,凝思。短短的几句,既描写出了人物的形象,还用一个小小的细节,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
这是一种书面的自主解读文本的方式。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更简捷实用的还是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即兴解读。在教授《<论语>选读》之《沂水春风》一文时,就是采取了再造当时情境的平等对话策略。上课伊始,先是创设孔子师生对话的情境,并由同学加上现代文的翻译旁白。这种形式,既练习了诵读,又会引导学生去体会彼时彼地孔子师生的心境。又把曾皙的回答直接翻译成了一段童谣,很是朗朗上口:“三月三,身上穿件蓝布衫;也有大,也有小,跳到河里洗个澡;吹吹风,乘乘凉,回头唱个山坡羊。”这段童谣所描绘的画面,在实质内容和意境上都比较切合原文,一下子就把孔子师生当时的场景拉近了。
也许自主解读不能尽如人意,也许会有另类声音响起,但是总是有那么多的闪光点,说明学生真的用心在做了。他们在解读文本时,不仅在学习文言文,更能通过课文改编这一形式,提升阅读能力,加深人生感悟,让学生觉得其实文言文学习有时候离我们的生活并不是那么遥远。
三、探究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仍然要鼓励学生勤质疑、多探究。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策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1、利用问题情境,营造兴趣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具有情感上的共鸣点,使学生产生兴趣,形成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从而使学生乐于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制定预学案,在预学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与同学探讨或寻求教师的指导。于是,教学变成了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尽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此时,即使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和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也还不需要讲解,可以将这些疑难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辨析与讨论,让各种意见充分解释其根据。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互相启发,解决部分在自学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形成师生多维互动式“启迪释疑”的实践活动。
2、提供探究空间,适时激疑促思。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才能真正把学生的主动探究落到实处。在学生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学习活动的同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使学生在疑问处豁然开朗,又能使学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证。在学生兴趣低落时,教师给予一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给予一点;在学生探究偏离时,教师给予一拨。如此,学生的探究才会因有教师的主导而充满活力。例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生死观的解读,就一定需要补充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魏晋风度”,才能理解文中既有消极的成分,也有积极的对抗。学习杜甫的名篇《登高》时,可以将知人论世与情境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情绪酝酿后去感知晚年杜甫内心的悲壮与苍凉。让学生充溢着这样的情感去朗读诗歌,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寥廓与肃杀,也就自然能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四、拓展延伸法
拓展延伸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立足于文本,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拓展和延伸,以达到丰富信息和思维层次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
1、拓宽文本内容的广度。所谓广度,就是指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打破文本的坚壁,洞开文本的视角,使得原本孤立封闭的文本变得开放而活跃,内引外联,构建关系,力求对文本的解读趋于立体、全面、完整。
人教版曾有《赤壁之战》一课,笔者在讲这课时,因为大多学生已经看过《三国演义》,对这段内容很熟悉。于是,笔者就以文本为主,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加以阅读,如文中几个重要人物的事迹材料,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检验课外阅读的效果,请几位同学转换为这几个人物,让他们回答同学“记者”提出的问题。学生为了做好这次“答记者问”,都沉下心来啃起了书本,查起了资料。有充足的材料做后盾,招待会上,“记者”们的问题层出不穷,而三国英雄们则不慌不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精彩迭出。一场“答记者问”,师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对人物的理解也更客观、准确了。
2、增加文本意义的厚度。拓展延伸,既要有教学形式的厚度,也要有思维训练上的厚度,既要有学法指导上的厚度,也要有教学效果的厚度。要抵达这一理想状态,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钻研文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准确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能引发思考并对个体发展有效的信息。厚度,不是简单叠加和量变,而是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把文本读薄,把文本教厚。这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常说的一句话,拓展延伸,在这里应有所作为。如《赤壁赋》一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在对大自然的感触中蕴涵着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历史观。学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鉴赏文章,在审美评价中,再次让学生感受灵动曼妙的精美语言,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3、挖掘文本理解的深度。文本的理解,不能满足于学生已有的状态,而应该引导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伴随着品味、思索、涵咏、体验、领悟,学生在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问题驱动下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由于读者反应的介入,原先的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成为一个经过师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课堂因此走向了多元视界的解读和生成,成了知识的重新经历和复活,成了师生精神生命又一次苏醒。例如《鸿门宴》一文,着重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的形象,而以项羽最为典型,也最有争议。于是笔者就建议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主动搜集有关项羽的材料,像《史记》中的《垓下之围》、项羽的《垓下歌》、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等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品读,读出一个立体真实的、更加深刻的项羽。
参考文献
1、蔡铁权:《高中新课程实验100问》,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
2、陈万勇、张丽: 《致用:文言文教学的出路》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11期。
3、王景华、张伟忠:《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梁增红:《拓展延伸:请以文本为根》,语文月刊,2010年第4期。
6、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zgks/9061.html
用户评论
施老师这篇论文很实用!我一直觉得高中文言文教学挺难的,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吃力,读完这篇论文后,我感觉对“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找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准备试试看,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很有参考价值,特别是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策略,比如“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让我对这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不过,文章也提到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时间有限等,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这篇文章真的很有意思!文言文本来就枯燥,您提倡用“学为中心”的理念,用“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这真是太棒了!我感觉这样学生会更主动学习,也更容易理解文言文。不过,您提到的“学生主体性”培养,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在教学中呢?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有点意思,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体现“学为中心”的策略,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感觉挺有创意的。但我个人觉得,文言文教学还是要注重基础,学生如果基础不好,光靠这些新方法可能效果也不好。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的文章很有启发性!我以前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没有好的方法,读完这篇文章后,感觉找到了方向。特别是“学为中心”的理念,以及“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策略,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运用,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文章的论点很新颖,提倡“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确实很有道理,但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呢?尤其是“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这篇文章确实很不错,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如何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策略,比如“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这些方法很有实用性。但是,我想问一下,这些策略适合所有学生吗?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否需要一些额外的帮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对“学为中心”的理念解读很透彻,文中的“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策略也都很实用,但我觉得,文言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内容,更要注重方法,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的文章很专业,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为中心”理念阐述得非常清晰,提出了很多实用的策略,比如“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我觉得这些方法很值得借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这些策略与教材内容更好地结合起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为中心”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实用的策略,比如“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不过,我个人觉得,文言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为中心”,还要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的文章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为中心”理念阐述得很清晰,提出的“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策略也很好,但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真是太棒了!我读完后,感觉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为中心”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策略,让我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新的启发!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的文章很有启发性,提出了很多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学为中心”理念的策略,比如“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我觉得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但我想问一下,您觉得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这篇文章很有深度,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为中心”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策略,比如“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但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的文章让我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为中心”理念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策略,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运用。但我担心,这些策略能否适用于所有学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的文章很有参考价值,我以前一直苦于找不到好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读完这篇文章后,感觉茅塞顿开,特别是“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策略,让我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新的思路!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的文章很有深度,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为中心”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实用的策略,比如“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但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性,我以前一直觉得高中文言文教学很枯燥,读完这篇文章后,感觉有了新的思路,特别是“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策略,让我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新的想法!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的文章让我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等策略,我觉得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但我想问一下,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评估?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施老师,您的文章很有深度,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为中心”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实用的策略,比如“文本解读”和“文化体验”。但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