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没“语文”这个词,那么,现今的“语文”是怎么来的?
然而,当人们习以为常的用着“语文”,当莘莘学子司空见惯的上着“语文”课,当所有人都觉得“语文”已经天经地义的存在于当下社会之时,又有谁能追溯到它的前身,它的起源与最初的萌芽——那个中华文化梦开始的地方呢?
词典中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统称,也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用拆字法来看“语文”,“语”即言语、话语,通俗来说,就是人们交流时所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是落实在书面上的言论。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问,语文一定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刻的内涵,融合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可以追溯到最初的私塾。
据《六十年“语文”史论》中提到,“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始用者为清末大儒张之洞,在解放前已经是一个常用词了。
沿历史的长河逆流而上,“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建立,是较为完善的古代考试制度。在此之前,分别有西周的选士制度,汉代的察举制以及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在以往的各种制度中,不变的是对家世背景的重视与考量。随后,在清朝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古人开始兴办学堂。
那时,“语文”的学习依然围绕着古代的文章开展,也就是如今中小学必学的文言文。不必细说,其中,字词晦涩难懂,语句的排列顺序和逻辑思维与如今的文章大相径庭。但是,却出现了许多广为传颂的好文章、好作品。此外,古代的文学家更是数不胜数,诗词歌赋,样样都成了中华文化的历史瑰宝。
之后,五四青年爱国运动爆发,随之涌现出了白话文。白话文一改以往的晦涩,逐渐将文字变得浅显直接。这期间,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甚至,在被时间的筛子筛过一遍又一遍的今天,仍然大放异彩,他们的文章依然被学生们广为传颂。
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用他们优美而不失幽默的文笔,向我们娓娓道来当时的社会背景,或是抨击黑暗、或是歌颂光明与希望。正是在这一时期,包括鲁迅“弃医从文”,使得新中国的思想文化得以受到启发、鼓励与改进。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的思想觉悟才开始萌芽。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但可惜的是,因日本侵略中国被迫终止。之后,“语文”以一个全新的身份与大家再次见面。在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之后,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
叶圣陶对语文教学的深刻认识,同他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一致,即:“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国文教学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即:关注人的精神和思想发育,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由此,“语文”正式诞生,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每一个人人生阶段的必需品。
此后,语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胚胎时期,在诞生后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代的中国,八股文作为语文的一种,作为古代考生应付考试的工具,都说“存在即合理”,虽然,它本身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且有目共睹,但是,却禁锢了学子的思想与写作风格。正所谓,时代在进步,中国在进步,文化在进步,当然,语文也在进步。
在经历了从古到今的磨练与雕琢之后,“语文”见过了世间百态,已变得能够容纳万物。如今,“语文”并不只是简单地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而是人们的思想,是人们表达能力的体现。在叶圣陶先生赋予“语文”生命之后,伴随着人们的智慧,“语文”快速得到了发展,并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延伸与进步。它所具有的文学性、逻辑性,还有蕴含在其中的美学、文化学,都潜移默化地播种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子都觉得学习语文非常吃力,因为,语文学习的知识面太广,学习的内容太多,不能够融会贯通。其实,个人觉得,还是学习兴趣的问题,还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如果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增加阅读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
参考资料:
本文由网络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zgks/1405.html
用户评论
原来一直觉得是学语言和文字啊,现在才知道好像更复杂呢!希望这篇文章能写得详细一点,让我彻底弄懂什么是语文!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没有“语文”,难道他们不会用语言交流吗?听起来很匪夷所思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语文就是汉字、诗歌和词这些东西组成,没想到背后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文化传承真的不容易被人理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内容很有深度,把“语文”这个概念从历史的角度切入非常好,让我对它有了全新的认识。期待作者能进一步探讨一下古代的语言学习方式和教育制度!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感觉古代没有“语文”有什么特别的事实上都是人说话和用文字记录吧?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论是否有这个字眼,“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语文”作为一种专门学科的存在,是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教育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探讨!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语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古代没有这个概念,但他们同样重视语言和文字的传承。或许我们可以从古代文化中汲取智慧,更好地思考现今的教育问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科类的我其实一直就觉得语文很有意思!文章提到古代没有“语文”这个词让我有点好奇,是不是意味着他们的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文章太深奥了,我一个语文小白还没看明白。希望能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一下,“语文”是如何产生的...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语言和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无论叫法如何变化都不影响它们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文章提到的“语文”,其实是文化的结晶,值得我们认真去探究。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很有意思,我开始有点怀疑我们现在学习的语文是不是完全正确了?古代没有这个概念,难道他们的语言更纯粹吗?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觉得语文这个名字一点都没问题,它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等丰富内容。文章里提到的历史变迁让我对语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比较倾向于现代社会语文的体系,它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学习知识和沟通交流。古代的方法也许更有文化内涵,但适应力可能没有现代语法强。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把“语文”的起源探讨得很有意思,让我意识到语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文化也是一种传承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没感受到文章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啊,就是些历史的介绍。我更想知道的是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语文”这个词语的定义很模糊,它包含了太多不同的内容,很难简单概括。也许我们需要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和探讨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思考到,语言是基础的工具,而“语文”则是对这种工具的深度运用和理解。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语文的应用案例,帮助人们更好地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受。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标题说的有点奇怪,难道古代人不会说话吗?应该说是没有把言语与学习提出来区分的概念吧,毕竟文字是后来的发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