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中华文明起源核心知识点解析
大家好,关于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中华文明起源核心知识点解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第一课古代人类活动
1.我国的古人类
1、元谋人: 产地:云南元谋。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身份:我国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2、蓝田人: 地点:陕西蓝田。 时间:距今约160万年。
3、郧县人: 地点:湖北省郧阳市。 时间:距今约100万年。
4、生产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2.北京人
1.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2、发现:1921年首次发现。1929年裴文忠发现第一块北京猿人头骨化石及火的遗迹。
3.时间:约70万-20万年前
4、身体特征:头骨额头低,眉骨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口鼻突出,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略长于上肢,能直立行走。 (仍保留一些猿猴特征)
五、生产生活
生产工具:旧石器(旧石器时代)。
生活方式:狩猎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社会组织:形成群体生活。
用火:采用自然火。功能: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赶动物、改善生活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六、遗址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内涵最丰富、资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代人类进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3.穴居人
1、时间:距今约3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溶洞内。
3、体貌特征:外貌与现代人类相同,属于晚期智人。
四、生产生活
工具:制作石器、制作骨器,掌握抛光、钻孔技术。
用火:人工生火。
生活方式:采集、狩猎、钓鱼,能缝制衣服,活动范围广泛,与其他人群交往。
理念:美感和埋葬死者的行为。
社会组织:集体生活。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1.农业和定居生活的起源
1.时间:大约一万年前。
2.农作物:水稻、黍、黍。
3、农业对生活的影响: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们的定居生活:生产力水平提高。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4、农业兴起的迹象(变化):使用磨制石器、制陶、饲养牲畜、定居、种植农作物。
2、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1、水稻种植区域:长江、淮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2、稻作农业代表地:河姆渡遗址
3、河姆渡遗址发现地点: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4、河姆渡时代:距今约7000年
5、建筑结构:干层房屋(通风、防潮);木结构水井(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
6、粮食作物:水稻
7.制作工具:骨头
8、饲养牲畜:猪、狗
9、手工业:利用天然生漆,可制作黑陶(猪纹黑陶碗)、玉器和简易乐器骨哨,并利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兽骨制作艺术品。 (已知最早的象牙雕刻工具出土),体现了朴素的审美观念。
10、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笛子。它体现了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
3、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1、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5000年。
2、彩陶表面绘有鱼、鸟、花等图案,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
3、半坡遗址体现了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个类型。
4、半坡遗址发现地点:黄河流域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5、半坡断代:距今约6000年
6、半坡房屋:半地下房屋
7、粮食作物:小米、黍
8、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9、饲养牲畜:猪、狗
10、手工业:能制作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制作乐器、陶埙,编织、制作衣服。
11、仰韶的祖先会养蚕、缫丝。
12、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拥有6000年历史的墓葬体现了宗族成员地位平等、不分贫富。
13、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内部存在贫富分化。
四、河姆渡与半坡居民的异同
1、相同点: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 双方建造房屋并定居; 均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两者都具有农耕文明的特征
2、差异:房屋结构不同:河姆渡人的房屋有:户为吊脚楼式;半坡人的半穴式圆屋
种植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主要种植水稻;半坡人主要种植小米。
制陶技艺不同:河姆渡人制作黑陶;河姆渡人制作黑陶;河姆渡人制作黑陶。半坡人制作彩陶
三、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生活差异的原因: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5、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各遗存各具特色,交流融合,汉语具有多样性和融合的特点。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时间:距今约5000年。
2、表现:早期城市逐渐形成。 社会分化加剧。 王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祭祀大权。
3、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2.良渚古城、陶寺古城
1. 良渚古城
地点和时间: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
考古发现:古城由宫殿区、内城(约300万平方米)、外城(约630万平方米)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内城中部有高台、广场、多群。是一栋高档建筑,附近发现了约20万公斤炭化大米。贵族墓地里有大量精美的玉器(玉琮、玉璧、玉斧),普通墓地随葬品很少。
社会特征:体现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动员和组织能力。 阶级分化明显。
意义(价值):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2. 陶寺古城
地点和时间: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特点:阶层分化严重。 体现了中原各地文化因素的交汇。
意义(价值):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3、共同含义(中华文明的特征):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最初发展具有多元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3.远古传说
1.炎黄部落联盟
时间:五六千年前。
过程: 阪泉之战:黄帝大战炎帝。炎帝失败,两个部落结成联盟。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影响:这个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华夏部落。后人尊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第一位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
2. 优惠制度
相关人物:尧、舜、禹。
含义:领袖将王位传给有德行的人。
大峪防洪:采用分流方法;他对家里每个人的奉献精神。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中华文明起源核心知识点解析和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zgks/12621.html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真是太棒了!七上历史第一单元的内容讲得很清晰,尤其是原始社会的部分,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以后能多写一些这样的文章!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博文有点浅显,虽然提到了史前时期和原始社会,但感觉缺乏深度。历史的复杂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读完后我还是有很多疑问。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它把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描述得生动有趣,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虽然内容丰富,但我觉得排版有点杂乱,阅读起来不太顺畅。尤其是知识点的总结部分,如果能更清晰一些就好了。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喜欢这篇文章了!七上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讲解得非常到位,尤其是对原始社会的描写,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深入学习更多相关内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观点有点片面,尤其是在讨论中华文明起源时,没有提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感觉有点缺乏全面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让我对史前时期有了新的认识,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的写作风格也很吸引人,期待更多这样的内容!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看完这篇文章后还是有些失望,觉得对于七上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得不够全面,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都没有提到。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原始社会的部分,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生动,仿佛让我回到了那个历史时期,真是太有趣了!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但我觉得可以更深入一些,尤其是对原始社会的分析,很多细节都没有展开,期待下次能看到更详细的讨论。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这篇博文的评价很高,尤其是对七上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得非常到位,读后让我对原始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内容虽然不错,但我觉得作者在表达上有些模糊,特别是在讲解中华文明起源时,有些地方让我感到困惑,希望下次能更清晰一些。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尤其是对史前时期的描写,感觉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理解都在文字中体现出来,读完后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让我觉得有些失望,原始社会的部分虽然简单介绍了一下,但缺乏深度和细节,感觉没有很好的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的复杂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视角。希望作者能继续分享更多这样的内容!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结构有点混乱,尤其是知识点的总结部分,感觉没有逻辑性,读起来有些费劲。希望下次能更有条理一些。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这篇文章,我对七上历史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让我感到很新鲜,期待作者的下一篇文章!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虽然有趣,但我觉得在某些地方缺乏严谨性,尤其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部分,很多重要的历史背景都没有提到,感觉有点遗憾。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非常喜欢这篇博文!它让我对史前时期的理解更加深入,尤其是原始社会的部分,真的是让人耳目一新,期待更多这样的历史分享!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