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大学》关于经文
经文
《大学》分经文和传文两部分,经文是总纲,传文是经文的具体阐释,因此经文为本,传文为末。经文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提出了它们之间的本末关系,也提出了《大学》所遵循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思想方法。
据朱子考订,经文是孔子的言论,而由曾子记录下来,而传文则是曾子对孔子这些言论的阐发,而由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从经到传,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解读】
经文的原文如上。先看看“大学之道”的含义。上面我们说了“大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而它的另一个含义是,它相对于“小学”而言。古代社会的学问知识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大学”是“道”,讲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大道,诸子百家们讲的都是“大学”;小学是“器”,讲的是古代社会的具体学问和技艺,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小学”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等具体技艺,后来“小学”专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如果“大学”指的是学校这个具体的东西,“大学之道”指的是这个学校的教育方针;如果“大学”指的是学问这个抽象的东西,“大学之道”指的是这门学问的根本大道。不过两者是想通的,我们在“大学”里学的是“大学”,我们的学校遵循的是“大学之道”,而我们学的也是“大学之道”。
那么“大学之道”是什么呢?有三条:“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前一个“明”是使明显、彰明、发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光明的意思。“明明德”我们就可以直译为彰明或发扬光明的道德。但“明德”二字还有更深刻的含义,这涉及到儒家的性善论。这个“明德”不是人们后天努力习得的,而人天生固有的,而恰恰是后天的一些不良东西的熏染,才使它变得晦暗不明。《大学章句》里解释得最为清楚:“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物者也。但为气秉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明德者”,“虚灵不昧”“ 本体之明”,具有透彻领悟众理万物之明。
看来,朱子笔下的“具众理而应万物”之“明德”又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品格,而究其实质,这个玄奥抽象的“明德”无非是夫子在《论语》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诚敬谨公正的那些品性。而在朱子的那个时代,具备这些品性就能做古代封建王朝的顺臣良民。而把这些品性说成是人之天生固有的,无非是说古代封建王朝制度是固有的、万世不易的。
好了,明了朱子的性善论,“明明德”三字的含义我们也就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学子们在“大学”里学习“大学之道”,其首要任务就是发扬、挖掘自身所固有的光明德性,摒弃遮住这个光明德性的“气秉所拘,人欲所蔽”,让自己真正具有圣德之光辉,真正具有德耀天下的伟大能力。
好了,“大学之道”的第一个任务明白了,第二个任务“在亲民”也顺理成章地可以实现了。亲,一般认为应当做“新”来讲,亲民即新民,即改变更新民众之义。你实现了“明明德”,具有了德耀天下的伟大能力,你就可以感召天下,影响天下,让天下人都向你学习,让天下人都恢复他们的光明德性,于是整个天下也就达到一个至善至美,无需再改变的境界,于是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实现了第三个任务“止于至善”。“止于”这个词用得很精准呀,它有达到、实现的意思,但更有达到和实现后无需再改变的意思。它就像牛顿第二定律意义,我们到达至善之境后,就无需再用力,事物就自然处于“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关于“亲民”这个概念,我们还要多说几句。把“亲民”当“新民”,只是朱子、程子一家之言,古代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比如王明阳就认为“亲民”就是“亲民”,不是“新民”,如果当“新民”就有偏颇之处。因为“亲民”既有道德上教育改造的“教民”之意,也有用财力养活民众的“养民”之意,我们既要用德“教民”,也要用财“养民”。王明阳说“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因为“新民”只有“教民”之虚,而无“养民”之实,我们不能“重教轻养”甚或“只教不养”。王明阳的话倒是为我们揭示了儒家学说从来具有重精神轻物质、重秩序轻发展、重教化轻务实的固有弊病。
好了,书归正传。在“大学之道”的三项任务或“三纲领”中,首要的或根本的显然是“明明德”,修己已成,一切都好办,“亲民”“止于至善”皆不在话下。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统治者自己要“明明德”,推动人人“明明德”,天下自会太平,自会得到统治者想要的“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可以理解为我们研习“大学之道”所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路径。
止,至善之所在也。定,志有定向。静,心不妄动。安,所处而安。虑,处事周详。得,得其所止。
我们知道了至善之所在,也就知道了人生方向,知道了志向所在,也能够摒弃浮躁不定,摒弃无妄之思,做到心境安适,虑事周详,最终得其所止。这是一个由知止到得止的人生路径。知止,你只是认识到了至善之所在;得止,你不光认识了至善,更在实践至善,你的身心已经融入那个至善的境界,理论上也可以让自己的明德光耀天下了。想起论语中夫子说的那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这就是一个由“知止”到“得止”的人生路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得止”的境界吧。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说的同样是我们研习“大学之道”所遵循的思想方法或认识路径。事物有本末之分,比如在这三纲领中,相对来说,“明明德”为本,“亲民”和“止于至善”为末,因为前者做好了,后两者自然就会做好。而我们做事情也要遵循一定的始终之序,比如我们在研习“大学之道”时,“知止”为始,“得止”为终。如果我们知道了认识事物的先后顺序,也就基本明了研习“大学之道”的方法了。
好了,明了学习“大学之道”的思想方法,本著作也给出了它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八条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欲发扬明德于天下者,首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而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就要先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而要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就要先把自己的品性修好;而要修好自己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而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就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而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在于探究和穷尽事物之理。
首先说一下家和国的关系,我们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家和国的概念。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家国不分,诸侯级别的封地被称为国,卿大夫级别的封地被称为家,而实际上,诸侯的国就是诸侯的家,卿大夫的家就是卿大夫的国。当然,诸侯国家大业大,有继承王位的嫡系家族,也有未能继承王位而获得封地的旁系家族,旁系家族实力强大,而嫡系家族衰落,前者就会夺取王位或实际掌控诸侯国。鲁国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旁系家族)不就是太过强大,成为鲁国的实际掌权者,而鲁国公室(鲁国嫡系家族)为其马首是瞻。因此,当时社会,治家和治国同样重要,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了,变得强盛了,才能治理好国家。
“八条目”中依旧是修身为本,齐家治国为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对应的是“三纲领”中的“明明德”这项工作,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应的是“三纲领”中的“亲民”这项工作,最后一切都是实现了,可以“止于至善”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本段把“八条目”的次序按正序又排列了一遍。正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八条目”的历程就是“近道”的历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要以修身为本,别的事情都是细枝末节,做好了修身,把封建秩序打造得如铁桶一般,一切也都做好了。而没有抓住这个根本,其修身这个根本是混乱的,而能把国家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正如你所尊重的人却轻蔑你,你所轻蔑的人却尊重你,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一样,你抓住了根本,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否则国家不可能治理好。
本文由网络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ptgk/826.html
用户评论
《大学》真是太棒了!我一直觉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很重要,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儒家思想,尤其“修齐》、《治国》、《平天下”这三部分真是醍醐灌顶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学》有些拗口了确实,很多理论很难真正消化。不过还是可以从中体会到儒家的重视人生境界和精神建设的理念,很有启发意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书虽然耗费时间,但《大学》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它强调通过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升自身境界,进而治理国家、天下太平。这份追求理想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大学》这种儒家经典书籍确实很有价值,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过去中华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关于“民为贵”的思想,深深印证了现代社会重视人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修身齐家治国,最近在朋友介绍下读了《大学》,感觉很有意思。这本书虽然是古代著作,但里面关于人生态度和处世智慧的东西至今依然适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学》这本书确实很经典,也的确深入了不少文化人心中,但是我觉得过于注重个人修养,忽略了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似乎有些脱离实际?!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大学》这样的古典文献,我倒觉得有点难以下咽,感觉篇幅太长,很多话语比较抽象,读起来并不容易理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大学》中最核心的思想是“达者、近圣”,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最终达到境界。这种追求自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大学》虽然很经典,但放到现在,很多内容确实不太适合我们去实行,比如“君为下而民为上”,这样的观念已经跟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了吧?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了《大学》,感觉儒家的思想体系的确十分完备,从个人修养到国家的治理,都经过严谨的思考。这种对人类命运的关切,让人感到敬佩!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喜欢看一些历史文化类的书籍,最近在网上看到关于《大学》的解释,感觉很有意思。想要了解更多古代文学思想,看来还得继续深入学习!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大学》虽然是一个古老的中国经典著作,但其中的道理依然能启迪后人。它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真理和完美的精神境界。值得认真品味和思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学》的文字风格确实有些古旧,让人难以快速理解其含义。但是,我觉得还是要多读几遍,慢慢体会其中的深奥之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大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让我想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君子之道,以及如何做一个有品格的人。我会继续努力践行儒家思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很多古代经典著作都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大学》,其提出的“君为下而民为上”的理念,在今天看起来过于僵化了,我们需要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和改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学》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也更加珍惜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学习古代文明的精华,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大学》需要坚持不懈的力量,因为其中的许多概念都需要我们慢慢理解和消化。但我觉得最终收获一定非常值得,它能让我们拥有更深层的思想认识和人生智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