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枣庄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历程
大家好,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枣庄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历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950年初,山东省制定了《恢复和发展、初步改革小学教育的意见》。各县照此要求修葺校舍,配备干部,充实师资,使学校正常开课。同时翻身农民自聘教师,自筹经费办了一大批民办小学。1952年到1953年,中央政务院、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整顿和改学教育的指示》、《中小学暂行规程》,山东省下达了《关于纠正小学教育混乱现象示》,各县按照文件要求对小学进行了整顿,同时举办了一批二部制小学、季节性半日制小学和巡日制小学,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到1957年,枣庄地区内在校小学生增至145000人,是建国期的15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59%。
很多学校的办学地址都设在庙宇或者以前的地主大院内,这些建筑在战争期间收到的损失比较小,为办学节约了大笔资金,虽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农村中小学的校舍很多都是“黑屋子土台子”,但是对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力情况来看,很好的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
这一阶段小学教育恢复较快,可是小学毕业生除少数到外地求学外,无中学可上。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的稳定,政府开始拨款兴建公办中发展中等教育。1950年9月,台枣专署所属的设在铜山县郑集(当时徐州隶属山东管)的铜北中学,迁到滕县,成立滕县中学,1953年增设了高中,招生两个班学生91人。
1952年秋,峄县中学在峄城簧学旧址创办。县长王善林兼任校长,有教师18人,招收中4个班,学生20多人。学生有当地的,还有来自萧县、丰县、沛县、邳县、济宁等地1956年增设高中,招生两个班,学生100人。
1952年夏,兰陵中学在台儿庄创办。
西仓村孙家大院
1952年,薛城中学就是在西仓村孙家大院创办的,有教职工20人,招收初中3个班,学生150人。1956年改称滕县二中,1959年招高中班两个。
1954年,凫山中学(现滕州三中)在大坞创建。
1956年,峄县三中(现枣庄三中)在枣庄创建,有教职工16人,招收初中4个班,学
生216人。
1956年,滕县四中(现枣庄三十一中)在桑村创建。
到1956年,枣庄地区新建起七处中学,在校生达到4500人。
随着中小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培养培训师资的工作愈加迫切。1949年秋,台枣乡村师
范学校经台枣专署文教科副科长张捷三等人的筹备,在峄县南关建立,有教职工22人,首
次招生初师两个班,学生98人,初师学制三年,学生食宿由国家供给。同时招收初中学生
两个班。1950年学校改称山东省立峄县师范学校。1952年春,滕县专署举办了初级速成师范,招收高小毕业生和肄业生入学,学制一年。在三处办学,第一所在滕县马王村,第二
所在凫山县大坞,第三所在临城县邓寨,共招生两届800名学生。9月又在白彦县横岭铺村
招收两个班100人。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分到了小学任教。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浩荡春风,迅速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热潮。
从1979年起至1986年,枣庄市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当时,“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观念深入人心,从体制上调动了乡、村两级办学积极性,迅速掀起了农村校舍改造的热潮。七年间,共投资教育11269万元。其中,干部群众集资占93%,新建校舍32850间,总建筑面积27.83万平方米。经省检查验收合格,成为省内率先完成农村校舍改造工作并且受省表彰的四个地市之一,从而结束了农村学校“黑屋子、土台子”的状况。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2001年至2008年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枣庄市累计投入2.27亿元, 新建校舍4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 19.2万平方米。
1979 年,枣庄市现代职业 技术教育由普通学校职业班开始起步,到1985年,我市 共有中等专业学校8处,在校生3124人。是年年底,该市 重新调整中等教育结构、职业中专 (高中)、普通中专得 到鼓励发展,中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2002年全市共 有各类职业学校42所,在校生达3.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 学校56所;在校生4.9万人,比1978年增加45所,增加 4.5万人,开设专业60余种,培养了大批实用技术人才。成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完善,积极为农村发展“两高一 忧”农业服务,年培训量达7.8万人次。
1994年5月,经省政府验收,枣庄市成为山东省第一 个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地市。
1999 年,枣庄市教育系统一场全体教师全员参与的、以转变教育观念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深入展开,通过规范教育管理,完善教育机制,狠抓内涵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让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看到了改革的成果。1999年的高考, 我市本科录取达到1147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到 2016 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达到 9886人,本科录取率提高到37.36%,北大清华录取人数20人(2013年高考北大清华录取人数为39人,创高考史上最高 记录)。
2002年,枣庄市按计划平稳完成了小学学制“五改 六”,真正实现了“普九”。到2005年时,五区一市全部 通过省政府“两基”复评验收,成为鲁西南地区率先完成 此项工作的市。
1978 年,枣庄市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基础上始建枣庄 师范专科学校,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起点。1984 年,经省政府批准,枣庄师范专科学校正式成立,与枣庄教育学院合属办学,担负培养培训中学教师的任务。1987 年底,枣庄市筹建枣庄联合大学,与外地8所院校联合举办了28个专业本专科班,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993 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枣庄分校改为枣庄广播电视大学。1995年,枣庄市又将枣庄电大与枣庄联合大学合并。1999年,再次将枣 庄师专、枣庄教育学院、枣庄电大 (联合大学)三校合并,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规模。
2001年 12 月,枣庄市决定实施枣庄师专升本工程。举全市之力,投资2.4亿,经过三年创建,建成占地1083 亩,拥有教职工 890 人,设有14个系、30个本科专业、33个专科专业,涉及七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2004 年5月,经过教育部批准,枣庄学院升本成功,结束了枣 庄无本科院校的历史。2005 年5 月、2008 年5 月,枣庄 科技职业学院、枣庄职业学院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标志着 枣庄市成功建成了2处集高职、中职、技工、综合高中、 成人教育与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2017年,教育经费投入完成59.23亿元,比上年增加 2.39%,落实市级以上各类教育专项资金 2.59 亿元。全市累计为47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 学生发放资助金、减免学费1600余万元,拨付 资金 6000 余万元,办理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 7222万元,资助各级各类学生5万人次。
学龄前教育
1989年9月16日渴口乡卫生院给乡幼儿园孩子查体 摄影:董顶清
到2017年底,全市注册幼儿园总数达 到719所,其中公办园552所,占比为77.77%;惠性幼儿 园 577 所,覆盖率达 80.25%。全市在园幼儿总数 10.5 万 人,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6.49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提高 到86%。
中小学教育
截至 2016 年底,枣庄市现有小学 515 所,在校学生345015人,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100%、巩固率 99%,分别比 1979 年 (入学率 79.9%、巩固率88%)时提高20.1%、11%;全市现有普通初中 100 所,在校学生 118136 人,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 99.99%,比 1985 年 (入学率为56.35%)时提高43.64%。除实现免 费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外,初中升高中升学率明显提高,截至 2016 年底,全市普通高中 25 所,在校学生 73698 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提高到62.28%,比1992年(升学率为15.17%)时提高47.11%,为广大青少年提供 了更多的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
截至2017年底,全市 共有高等职业学院2所 (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 院),技师学院 2 所 (枣庄技师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 院),技术学院1所 (枣矿集团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 18 所,在校生 4.87 万人。全市建有机械电子、数控技 术、现代制造业、旅游服务、互联网产业、健康养老6个职教集团,基本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城乡社区教育中心和各类培训机构为依托, 与基础教育相沟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基本适应的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
2017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16702 人,毕业学 生 12715 人,就业学生 12159 人,平均就业率为 95.6%, 对口就业率77.8%,为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做出了贡 献,适应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高等教育
目前,枣庄市现有高等教育在校生3.36 万人,是 1978年的152.7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普通本、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门类 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枣庄人才培养的高地。
胡乐彪《谱写新时代教育事业新篇章—枣庄教育改革发展回望》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ptgk/16346.html
用户评论
确实是这样啊!我出生在70年代末期,那时候枣庄的学校虽然条件不算好,但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教育,学习氛围也很浓厚,印象深刻!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我一看就觉得赞同!我爷爷曾说,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读书的时候,学校简陋物资匮乏,但大家对知识都充满热情,那时候的教育精神真是让人敬佩。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枣庄发展得真不错!我们这代年轻人上学条件明显好了很多,各种先进设施也都逐渐普及,学习更轻松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听说枣庄有个老校,历史悠久非常有名气,据说在那儿上学过的许多知名人士。教育事业的发展确实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实力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听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都为了教育问题奔波劳碌,为当时的百姓们争取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读着这篇文章回忆了儿时上学的日子。那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说的太对了!当年我的哥哥姐姐们在枣庄读书的时候,那几个高中的教育质量很高,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现在的青少年有机会在更加完善的教育环境下成长! 真的令人欣慰!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小时候住在边远农村,对城市教育水平比较好奇。看来枣庄地区的学校确实发展很迅速,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除了政策支持,最重要的是教师们的奉献精神!他们把心血和汗水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才是教育进步的根本动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提纲太棒了! 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能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我们这一代人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多。以前农村的孩子读书非常困难,而现在枣庄的教育资源已经逐渐走向均衡化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提到的发展情况我很认可,但我希望政府能够更加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的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所在的行业需要很多懂得现代技术的年轻人。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枣庄的教育正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未来发展非常有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枣庄地区的教育确实有进步,但我觉得仍然需要继续完善一些方面,比如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修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枣庄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学手段创新!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内容让我感慨万分! 希望更多的地方能够学习枣庄的先进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型社会贡献力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问问你,除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枣庄地区的文化、体育等方面发展得怎样呢?我很想全面了解这个城市的發展狀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说的非常有道理!我觉得一个国家或地方的经济实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枣庄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