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街民国建筑专辑:94号与95号别墅——汪宅详述
沿北山大街向西,经过岳王庙,再往前走,在岳枫公交站西侧,到曙光路口约100米处,即是曲院枫和公园的北门。正对面的道路北侧,有一段人行道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台上。
这段人行道中间有一个岔路口。叉内侧有一块迎宾石,上面刻着金字“江南文学会”四个字。这句话是巴金老师的手笔。这里是北山街94号和北山街的门户。 95号,民国时期修建的两个院落的山坡廊道交汇处。
这段人行道是高架的,周围的树木非常茂盛。山坡上有两座民国青砖院落。由于青砖建筑外观古朴低调,很少被路过的游客注意到。
如果你能放慢脚步,花点时间去参观一下这两座民国建筑庭院,你一定会收获很多。
走廊前的迎宾石左通北山街94号,右通北山街95号。
沿着鹰门石左侧的台阶拾级而上,山坡下部的民国楼院落的门号是北山街94号。不过,在大门左侧,2004年5月颁布悬挂的杭州历史建筑碑表明,这座建筑是“北山路95号别墅楼”。据文章中介绍,这个地方叫“北山路95号别墅楼——王寨”。
登上鹰门石右侧的台阶而上。高高的山坡上的民国建筑四合院的门牌号是北山街95号。院落称“遂禄”,又名“包庄”。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两个地方的门牌号会互换,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互换的。据相关书籍和网上资料显示,2011年圣堂景区整修时,为避免沿途重名,北山路、白沙路更名为北山街。两个院落的门牌号可能在改造期间进行了调整。
此前,门牌号可能是按照北山街院落的顺序排列的。院门较东的“穗路”门牌号为北山路94号,院门较西的“王宅”门牌号为北山路94号。北山路95号。后来,门牌号可能是按照庭院顺山坡的顺序排列的。院门在较靠后的山坡高处的“穗路”编号为北山街95号,院门在较靠前的山坡下部的“王”编号为北山街95号。房子的门牌号是北山街94号。
北山街94号-“北山路95号别墅建筑(汪宅)”
当前门牌号为北山街94号“王宅”院门
大门左侧墙上有杭州历史建筑石碑——“北山路95号别墅楼”
门右侧门柱上的门牌号是北山街94号。
北山路95号王家别墅楼,为民国时期名绅王满丰的老弟子所购。别墅庭院是为了容纳王满凤夫妇及其家人而建的。院内主体建筑建于1929年,这座别墅的院落被称为“王家”。这里原来的门牌号是岳峰街81号。
王满丰出身贫寒,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在杭州教育界有较大影响。他与陈叔同、马寅初等浙江著名人士私交甚密。他还与陈树同工作过,电话:《杭州白话报》。据说,陈叔同也知道这座别墅的整个建造过程。
抗战爆发后,王家人陆续离开杭州,房屋空置,大门紧闭。
抗战胜利后,王满凤夫人回到杭州,又搬回王家。
王满凤夫人去世后,长子王竹一早逝,王府由她的三个儿子王素一、王传一、王又一继承。
王传一,又名王工,曾任中国戏剧学会主席。 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化电影局艺术处创作、编剧,“大众电影学会”副主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干部。他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撰写话剧剧本《美国奇谭》(合作)等。
建国初期,王家分别由浙江省招待所和西湖区政府租用,此后一直作为机关机关宿舍。
多年前,这里曾被用作“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所”的办公场所。如今,大楼空无一人,门被铁链锁着。
挂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所”牌匾时的大门图片(网络图片)
王宅北山路95号别墅楼于2004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杭州历史建筑名录,并得到了相应的维护和保护。它的编号为LSJZ1-63。
王家的大门是最简单的传统墙门,两侧是青砖砌成的门柱,双扇木门,上面是瓦顶。门柱外的石障并非院墙,而是保护山坡高台斜坡的石墙。
按照中国传统民俗习惯,大门选在庭院东南方向的吉祥位置,前有廊,单门。大门不是庭院,而是凹进三堵石墙里的入口天井。面向天井的门和门的右侧均为石质护坡墙;左侧为“L”形带角石阶。需要先爬五六级台阶,然后在中间将平台向右转90,再爬几级台阶,就可以到达高台上方的庭院。
进入院门,走入口天井西侧的转角石阶。
王家主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建在山坡高台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是民国时期受东来西风影响的一座青砖建筑。该建筑的整体结构与北山街75号的盘寨楼和北山街84号30号楼的唐寨楼非常相似。西厢房是一个带角窗的大厅,设计比较西式。
主建筑墙体为民国时期青砖砌成,带有丁头纹,一丁一丁依序砌成。这里可以看到的T头字体大小的青砖都有四个字母,包括“TH”、“IH”和“CIH”。常见民国青砖如“倪曾茂”、“周福昌”等均未见。在北山街的其他民国青砖建筑中,我们从未见过这种字体大小的青砖,也找不到有关这种字体大小含义的相关资料。
高台上的王氏主楼
字体大小为“TH”的绿砖
头上有“CIH”字体的绿色砖块
字体大小为“IH”的绿砖
字体大小为“TH”的绿砖
主楼中部的正殿宽度略窄于两侧厢房。从一楼进门后,便是正厅。它的面积并不大。左边有过道,右边有直通二楼的木楼梯,还有左右厢房和后房。它与主室仅一墙之隔,每个房间都有一扇门与主室相连。
正房与东厢齐平,西厢向前突出。正房及两侧厢房的门均面向外廊。一楼和二楼的三个房间可以通过阳台相连。二楼外走廊四周是水泥栏杆,几何形状简单。
西翼面积稍大,南面临湖。它没有阳台或走廊。它有三扇大窗户,中间是一个大三开窗,两侧是双开角窗。多窗设计不仅让房间更加阳光充足,还可以让您在屋内更广阔的角度欣赏西湖美景。
由于主楼层高比较高,所以木门也比较高,门的上方还有一个横梁,所以门框整体看起来特别宏伟。正房和东厢房的大门为双开小格栅横梁木门,其余门均为单开小格栅横梁木门。窗户是玻璃格栅窗,上层有小格栅横梁,由简单的浅灰色门楣和窗台框住。门窗都比较新,应该是后期维修时更换的。
主楼正面、西厢房角窗、大厅正门、东厢房木门局部图
从入口台阶下部拍摄主楼东南侧
一层正厅和东厢房的正门,以及一层没有栏杆的露天柱廊,
一层无栏杆的柱廊面向西厢房朝东的室外门。
主楼东南侧
主楼东阁楼八角窗
主楼西外墙
二层南侧的柱廊和栏杆,有西式简化的水泥浇筑梁,檐下有尖顶。
主楼二层柱廊东侧的柱子和栏杆
二楼西厢房的门通向阳台,二楼的阳台
从二楼西厢房的东角窗可以看到高台上主楼前庭院的空地和高台下的院门。
主屋一、二层之间的木楼梯和走廊,以及二楼至阁楼的木楼梯
建筑整体层高较高,门窗上方有小横梁,门窗比例较窄。
二楼东翼内部,玻璃格栅门通向外部走廊
二楼主房间玻璃格栅门通向阳台
二楼西厢房内部,以及通向外部走廊的木门和角窗
二楼西翼两侧朝南主窗及角窗
从二楼西厢房的窗户可以欣赏到北山街的风景。中间的主窗正对着石渠园风荷北门。
主楼西侧有方形庭院空地。空地北侧有一排平房,共三间。空地西侧,有一栋单间平房。该建筑通过走廊与主楼相连。路的西端有一个侧入口。
主楼西侧空地北侧平房及屋檐
主楼西侧空地西侧单间平房
庭院北侧的檐廊和庭院西北角的侧门与外界相通。
王满丰,本名王钦,1881年出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小号“万丰”,后改为“满丰”,小号黄海丰郎。
王满凤出身杭州官宦世家,自明末移居杭州至今已有300年。其曾祖父王春生(又名道生)曾任钦州知府。祖父王子庄是清朝监察御史,是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老师。其父王以臣(又名金臣),为杭州监事,清代掌管盐事的官员。父母早逝,王钦只有十一、十二岁。他主要依靠曾曾祖母李来熙照顾,因此对孤儿的贫困生活有切身体会。
1898年,18岁的王满丰回到杭州祖籍,就读于宗文谊学堂。后来,他还就读于林奇开办的养正树学堂,毕业后进入求是书院继续深造。他发起组织了励志社,并被提升为社长。杭州解放后,历任浙江军政府民政部长、杭州府民政部长兼军政科主任、首任杭州县县长。晚清因在《杭州白话报》上发表大量文章而名声大噪,成为杭州有名的乡绅。
新式学校改革英雄
1900年,王满丰被任命为求是书院日语讲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曾在杭州多所学校任教。
1901年8月(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将书院改建为新式学校。王满峰与钱塘县县长协会讨论崇文书院转型。次年7月,崇文书院改制为钱塘县学校(今胜利小学前身)。
1902年,王满丰任《杭州白话报》号编辑。作者有孙一中、陈树同等。《杭州白话报》 利用白话报刊的特点进行启蒙,具有发行量大、传播范围广、辐射能力强的优点。它倡导白话文运动,对学校教育的建立和宣传有重大影响。
《杭州白话报》
1906年,钱塘县学堂由金沙港迁至太庙巷,与仁和县学堂(原紫阳书院,即今紫阳小学前身)合并,定名为任前高等小学。浙江召开全省学校联合运动会,王满峰创作的会歌,成为我国最早的运动会会歌。
1907年1月(定末年),重新分设任前高等小学。原钱塘县学校迁至惠民路周公井住宅,更名为钱塘高级小学。任命王满峰为校长。
1908年召开的一次教育研究会上,王满丰认为,创办新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接受新思想,培养他们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提出了以新思想培养学生的想法,得到了会上同事们的一致认同。为了给县学校提供生源,王满丰在水亭、马家垅、龙井各建了一所县小学,招收学生90余人,毕业后选拔优秀学生送到县学校。
王满峰在教学过程中也颇有创新。在教授地理课程时,他将地理分为天文、地理、人文三个部分。他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
1921年,王满丰支持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参加浙江省立宪自治运动,并当选为浙江省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不幸的是,他那年去世了。王满凤的弟子及亲属在金沙港崇文书院旧址专门建庙,名王满凤。一座值得纪念的公共寺庙。
1947年(民国36年10月),王满丰之妻谢友石在粤丰路湖口12号(苏堤北端西侧)王公庙创办私立满丰小学,表达了王满凤热心教育的遗志。首任校长是林云静,建校经费400万元由学校董事会单独筹集。董事长谢友石毕业于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曾担任小学教师、省儿童之家教师十余年。代理主席唐兆顺,杭州市参议员。董事分别为来自杭州的陕西省政府主席朱绍周、杭州市参议长张恒、浙江省体育场馆长周伯平、杭州四区区长张忠深、杭州四区中心小学校长朱建平、小学校长陆明。城市和地区名人。
1949年,满丰小学并入西湖区中心小学,成为学校的分校,成为杭州西湖小学(曙光路143号)的前身之一。
满丰小学原址于1980年代成为西湖区工商局,1986年后成为西湖区文化教育局,现已拆除建为悦丰东商业区。
《私立曼锋小学校董会立案章程》
杭县首任“县长”
1903年,王满丰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0年被选为任前县议事会副议长,后成为清末末代钱塘县知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1月15日杭州解放,王满凤先后任浙江军政府民政部长、杭州军政分局民政处处长,并一度兼任浙江省城司令巡逻部。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新政权宣布将杭州府钱塘县、仁和县并入杭州县。王满峰曾担任杭县县长、民政长,因此被誉为杭县第一任“县长”。仅仅两个月后他就辞职了。短时间内,为杭州的市政建设和教育慈善事业做出了许多规划和成绩。
他是杭州民族共和国的前身。 1911年辛亥革命后,杭州旗下的营寨被拆除,营子路直街(今解放路观巷口一带)被人民更名为“虎儿巷”,并建有“凯旋门”以示庆祝。革命的胜利。王满峰认为此举有损国家统一,遂恢复该地旧地名“寿安坊”。为解决杭州满族人的住房问题,在菩提寺路专门修建了200间房屋供他们居住。为了安置和教育满族贫困子女,成立了浙江省城市贫困儿童之家。
保护西泠印社的“恩人”
王满丰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比较著名的书法家。善草书,笔势刚健,姿态开朗。为杭州书法篆刻的发展,特别是西泠印社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5年初冬,西泠印社收到晚清地方政府(杭州府)的批复,初步同意在西湖畔设立蒋国民祠堂(蒋国民曾是浙江诸侯,太平天国后为光复杭州作出贡献,并在杭州建祠以纪念)。丁仁(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家族是杭州富绅,祠堂由其家族管理。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颁布土地政策,规定保护一切个人财产,没收一切公共财产。西泠印社最初是以蒋国民祠堂乙楼为基础的。修建阳羡阁所用的土地,原本属于蒋国民宗祠的财产。这是一起“借地盖房”的案件,即“土地属于公有,地上的产权属于印社,属于私人”。 ” 叶未明、吴印、王福安、唐元野等人闻讯后,赶忙联系对方,商量寻求对策。为了保证西泠印社的生存,他们共同写下了一份信中并将其提交给杭县县长,解释原因并要求将其作为“私有财产”予以保护。
王满丰时任杭县知县。收到提交后,他自然同意保护,并回复了批准文件:“既然社会住宅是私人创作,它实际上是艺术花园的瑰宝,如果有哪个无知的乡下傻瓜随意损坏它,那就是他们的罪孽。”民国初年,杭州“一切古刹”,“不予严惩”。为纪念民国时期牺牲的烈士而更名“湖”。”他们也依靠民国英雄女英雄的精神,守护着印社。
经时任杭县知事王满峰斡旋,西泠印社才免遭灾难,因此被称为西泠印社的“恩人”。
宝石山紫云洞宝石
山门两侧的楹联为王欣(王满峰)题写,胡总题写
浙江省儿童之家创始人
1912年4月1日(民国元年),为了收留和教育满族贫困儿童,浙江巡视员屈迎光任命王满凤创办浙江省城市贫困儿童之家。泗水方桥河下场地被定为院址,划拨面积8亩,筹集数万元,拆除旧七英关帝庙和美清书院建筑材料。
1913年4月21日,浙江省城市贫民儿童院正式成立。浙江省省长兼民政部部长朱锐任命王满峰为首任主任。
1914年12月,北京政府派王满丰到安徽任职。
1915年,在三亚门前增设第一所分院,并由杭州佛教协会捐款兴建校舍。无家可归的贫困儿童被送入医院接受教育培训。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
1916年任浙江都督府参事。
1917年,任浙江府财产厅厅长,将嘉兴地产200亩捐赠给省城贫困儿童之家。
1922年更名为浙江省立儿童之家。
1932年,选定三亚前新址,出售泗水坊巷旧址,建泗水新村原址。
1947年,浙江省立儿童之家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幼儿园。
王满丰致力于杭州幼儿教育和地方事业,直至1921年去世,享年42岁。
《浙江省第一育幼院纪念册》
相关问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ptgk/1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