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阶段关键因素:家长、老师与自我认知,成就学业的关键要素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孩子成长阶段关键因素:家长、老师与自我认知,成就学业的关键要素,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希望孩子成绩好,可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惑:自己的孩子并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可为什么成绩就是不如人家呢?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本、同样的试卷,为什么别的孩子轻松就名列前茅,自己的孩子却停滞不前,成绩总在中下游徘徊?
难道真的是自己孩子的智商低吗?其实不然。
科学研究表明:智商超常的是少数,低常的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智力是正常状态的,差异不大。
也就是说,决定孩子智力高低的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跟后天的教育有关。而影响智力的后天因素是多样的,智力的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孩子发展得快一些,有的孩子发展得慢一些。
例如,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明明是“学渣”,上了初中后一跃成为了“学霸”;而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明明是“学霸”,结果上了初中后反而在学习上越来越吃力,成绩一落千丈。
其实,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成绩的好坏,分别由不同原因影响,家长想要给孩子提升成绩,一定要从这三个阶段好好“看”人,孩子“看”对了成绩差不了。
01
小学看家长: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当今社会,不少家庭都是双职工模式,不少父母强调工作忙,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任务、社会的任务,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是:“家庭作为孩子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和不可替代的教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优秀的家庭教育作为成长的根基,成绩好的孩子,背后都有着家长的一路陪伴和督促,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实,小学阶段的知识并不难,很容易就能把分数提升上去,但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再努力也没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决定成绩的关键。
因此,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习惯的培养。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或者虽然很聪明、但就是不爱学习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小学阶段,知识的积累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这个阶段就看家长管得严不严。那么,小学要如何“看”家长呢?
一、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先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再抓成绩。学习态度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行为,还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
爱学习,认为学习很有意义的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成绩都很优秀;而那些讨厌学习的学生,课堂行为问题多,成绩也很差,尤其是在写作业上磨蹭拖拉。这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经常看到老母亲们在网上晒娃写作业时是如何地磨蹭拖拉:一会饿了,一会尿来了,一会渴了等等,小动作五花八门,就是不好好写作业。
老母亲们为了能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写会作业可谓绞尽脑汁。其实,这就是孩子没有养成快速完成作业的习惯,注意力难以集中,别说正确率,完成率都很低。
因此,在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家长要狠抓孩子的速度,写作业的速度比正确率更重要,当快速完成作业形成习惯之后,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正确率自然而然不成问题。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孩子还小,可塑性强,培养好的书写习惯显得更重要。因此,家长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字迹工整干净,看似小事,却关乎考试分数。潦草不清,卷面脏乱,不管是人工判卷还是机器判卷,都可能出现卷面分被扣。尤其是语文试卷,通篇汉字,字写不好怎么行?
重视培养孩子的书写能力,让孩子养成字迹工整,作业卷面整洁的好习惯!
三、培养孩子喜欢阅读的习惯
研究发现,9到10岁是孩子阅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孩子要么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要么从此抛下阅读,再拿起书就变得很难。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许多科学家、优秀的学生,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都一再强调自己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很多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学霸们从小就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量大种类繁多,书单中有八成是历史书籍。
不过,若想要孩子喜欢阅读,家长本身肯定就要喜欢阅读才行。例如,有些孩子家里连一本绘本都找不到,家长却希望孩子成为人人羡慕的学霸。这可能吗?
张嘉译的书房里的大书柜摆满各种书籍
实力派演员张嘉译相信是很多人的偶像,他是一位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中年得女后更是表示要给女儿从小创造一个书香环境,把书房里的大书柜,整整齐齐地装满了各种书籍。
所以,建议家长不论家有多小,都建一个小小的阅读书吧,让孩子的闲暇时间泡在书吧里,久而久之,喜欢阅读的习惯就养成了。
家长一定要在小学阶段注意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稳步巩固孩子的阅读习惯,海量广泛阅读的同时,选择适合的书籍阅读。
四、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首先,规律的作息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一开始制定规则到形成习惯,孩子会开始喜欢这种自己掌管自己的感觉,就不用家长一直去催促提醒。
其次,帮助家人做家务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既培养了孩子动手的技巧,也锻炼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是在“浪费时间”,他们会认为这些时间用来学习说不定还能多考几分。其实,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此外,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还可以增强自律能力,到高年级也会减少逆反行为的发生,因为越是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掌控感的孩子,越少去进行反抗和对立。
小学阶段是孩子养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家长一定要狠抓以上4点,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孩子到了高年级后学习事半功倍,还将受益终生。
02
初中看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
人一生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除家庭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辛勤培育、知识的传授。
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可见,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声誉的好坏取决于其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又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
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家长千方百计想要把孩子送入名校呢?因为“名校”就等于教育教学质量好,教学质量好就代表着师资力量雄厚,师资力量雄厚就意味着老师的教学水平高。
孩子上初中后,学习的难度突然提升了一大层,老师怎么去启发新的学科,怎么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怎么去认知这个世界,他的三观已经在形成了,这个时候老师是最重要的,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孩子。
所以,初中看老师,“看”的是教学质量的好坏。
03
高中看自己:有没有内驱力
学生学习靠的不是家长、老师,而是学生自己。有的老师、家长抓得很紧、很严,整天盯着,学生也很累,但是成效不好。
但是有的学生,根本不用老师去管理,他很自觉,很会学习,成绩也很优异。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反差呢?原因就是学生学习内在动力存在差异性,俗称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呢?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
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能自觉、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去实现,不需要别人的催促提醒。有研究表明,真正的学霸都有着超强的内驱力。
反之,有很多小学生都是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习,成绩好是因为父母管得严,老师抓得紧,一旦失去外部力量的监督,没有自驱力的学习,成绩下滑那是必然的。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是“学霸”,然而在上了初中后,暴增的学习量和难度,会让缺乏内驱力的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
孩子上高中后一般是15-18岁,如果这个阶段学习还要靠别人盯着,还不明白努力是为了自己,还没有任何内驱力的时候,再好的名师,再好的名校,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高中看自己,“看”的是自己有没有内驱力。
结语
大家是否也发现了,小学阶段的笔墨比其他两个阶段的都多?
那是因为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把孩子的学习生涯比作一颗树,小学阶段就相当于这颗树的根,小树想长成参天大树,屹立于暴风雨中不倒,离不开牢固的根。
那么,想要根牢固结实,肯定离不开给它浇水施肥的人,毋庸置疑这个人就是家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而成功的家庭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基石。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
这说明教师和父母都是孩子无可替代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自己,孩子“看”对了成绩差不了!
话题讨论:你的孩子“看”对了吗?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ptgk/14937.html
用户评论
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小时候的确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路和帮助,到了青春期慢慢要学会独立思考和规划,才会越来越好!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说的很对呀,我们从小其实都是跟着大人走,到关键时期,还是要自己找到方向才好。 确实高中以后自己的选择会越来越重要,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是这么想的,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到了高三我就开始认真想未来是什么样子了,成绩就更踏实!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说法太绝对了吧,现在的学生压力和环境都比较复杂,哪能只靠自己啊?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引导。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学家长很重要,初中老师也重要但是,我觉得高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自己的意志和坚持。看对了方向就好!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的确挺依赖家长的,但是到了初中我更加喜欢听老师的意见了,觉得老师更懂我的。现在上了大学才发现,很多事情还是要自己来,太依赖别人容易出问题...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这说法好抽象啊,孩子“看”是对什么呀?看着人生道路?还是想着未来的目标?具体点好不好!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话很让人鼓舞,希望孩子们都能明白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里。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不能把家长老师说的那么重要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学会自己思考和做出选择!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中的时候我迷茫了好久,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幸好那时候老师给我很多建议,帮我找到了方向。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谢那些老师!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和探索自己!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们从小到大都是跟着父母老师的步伐走,到了高中才开始思考未来的规划。但是很多人还是迷茫啊,不知道该怎么“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孩子应该多学习探索,而不是局限于眼前老师或者家长的观点!要敢于想,敢于做!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学的时候听家长的话很舒服,初中开始会思考自己的想法,到高中,就越来越独立了。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成长过程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说的太轻视了家长的作用,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且持久的!应该重视家长教育的方法和态度!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但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情况多种多样,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不能简单地把重点放在看谁的身上.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鼓舞人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勇敢地走下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