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K12教育

你是否真的了解河南人? | 豫记周口新办的高中

顾乐 | 文章

我在河南生活了近十年,算是半个河南人。十年来,我结交了很多河南的朋友,走过很多河南的路,喝了很多河南的水。回首一生,我感觉自己和河南、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河南就像一幅引人入胜又令人费解的画作,绵延了千百年,如今,这片土地上的一亿多人民还在继续在上面作画,你能看到其中的一角,却看不到全貌。

偶尔听到有人带着讽刺和鄙视的口气批评所有河南人。我觉得与其说这个人有良知,不如说这个人太傲慢了。要知真,先要谦虚。在我看来,河南人的人性特征是中国人的、人的,很难说哪些特征是河南人独有的。但因为我的视角有限,也许河南人的某一特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只能谈谈“我眼中的河南人”。

河南人生存意志坚强,吃苦耐劳,心胸宽广,特别是士人,有家国情怀,即使经济困难,也注重精神生活,重视友情,人文情怀浓厚。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无法给出全面的解释,但或许我们可以从河南的历史中得到一些启发。

我有一个朋友,是南阳方城人。有一次我到他家做客,他告诉我,他的家乡是汉代的重镇,人才济济。后来我才知道,南阳是古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也是汉代的炼铁中心。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都是南阳人。

北宋时期,河南处于鼎盛时期,都城开封在一千年前就有百万人口,其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至今令中外史学家惊叹不已。我的大学时代就是在开封度过的,《东京梦华录》中描绘的场景早已消失,开封如今已成为一座不起眼的小城。

宋代是河南历史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这里是中国最富创意、人才最集中的地区,河南无疑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宋代以后,战乱不休、黄河屡屡泛滥,给河南带来无尽的苦难,河南的历史也走向了衰落。

有人说,宋以后就没有中国了,这句话也透露出一个信息:河南的丧失,恰恰就是中国的丧失。

元明清三代战火早已消逝,但河南仅近一百年的时间,却遭受了如此多的天灾人祸!民国时期,河南是军阀混战的主战场,1920年至1930年,河南爆发了十余次大规模战争。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世民发动中原大战,双方出动百万大军,河南逃难者达数百万,遭受了空前浩劫。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在河南烧杀抢掠。为阻止日军西进,国军炸毁黄河大堤“花园口”,河南沦为水患区,死亡人数达三十余万,数百万人流离失所。直到抗战胜利,缺口才得以堵上。1959年至1962年大饥荒,河南死者不计其数,仅信阳一地就饿死了几十人。1975年8月,板桥水库大坝溃坝,死者数十万人。

苦难无处不在,但像河南这样深刻而绵延的苦难却少之又少。就像背负信仰、历经磨难的犹太人一样,河南人身上不仅背负着中国传统文化,也背负着巨大的苦难。正是在艰苦的生活中,河南人练就了顽强的求生意志。历史上,河南人曾多次迁徙,总能在异地重新开始。

河南人很能吃苦,顶着烈日在工地上辛勤劳动。每年十月,大批河南采棉工坐火车去新疆,干别人不愿意干的苦力活。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来自周口的高中生,她妈妈得了绝症,常年在家,爸爸能力也不怎么样,她暑假去种地,中午妈妈回家就给她做饭。她有一头长发,但没过几年就剪掉了,卖了钱。

在河南,你经常看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在田里干活。他们不知道“退休”是什么意思,能干多久就干多久。几个农村妇女坐在一起聊天,但手也没闲着,织毛衣、剥花生。我见过一个老太太,脸上有深深的皱纹,穿着厚厚的棉衣,穿着布鞋坐在太阳下。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贫穷造成的。确实,有些老人到了老年,还在为生计忙碌,但有些人并不是为了生存而忙碌,吃苦耐劳已经成为他们的性格,只有每天干活,才能心安。

历史上那些圣贤们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河南学人。在这个消费主义和玩世不恭的时代,我看到很多河南人有家国情怀、天下情怀,富则济世,穷则思变。以至于在小饭馆里,总有一桌人谈论天下大事。

河南人不只是说说而已,他们也身体力行。民国时期,皖西曾掀起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其遗产至今仍能产生共鸣。我的一个河南朋友博士毕业后,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农村老家开办义卖书店,从事有机农业。还有几个河南朋友,工作很辛苦,买得起房子,但家里都有书。他们见面时,会突然对你说:“我最近在看康德……”

李泽厚说,中国文化以情为本,重视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河南人尤其注重人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家乡情等。河南人喝酒大方,劝酒热情高涨。外地人来到河南,未必能抵挡酒的诱惑,有的人脾气暴躁,把好意视为理所当然,说河南人逼人喝酒不尊重人。其实,河南人喝酒是为了助兴,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心连在一起,什么事都好谈。有的地方,两个人谈生意,就是讨价还价、妥协,最后签个合同。河南人就不一样,要先喝酒,把情意喝出来,生意自然就成了。也许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本土文化塑造的河南人的气质吧。

河南的历史没有尽头,河南人的故事也没有尽头。中国历史处于转型之中,历史积淀深厚的河南转型过程尤为曲折。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河南也尤为动摇。沿海城市毫无顾忌地投入现代文明的怀抱,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却在历史文化与苦难中蹒跚前行。沉重的灵魂永远跑不过空虚的躯壳,但灵魂更重要。

用户评论

暮光薄凉

我也是河南人呢!小时候在周口周边长大,这个地方确实很让人怀念啊,虽然现在学校条件要比以前好得多了,但是总觉得自己是“过去”的孩子,看着现在孩子们学习环境这么先进,又忍不住感慨时间流逝的速度真快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酒笙倾凉

我从小听老人们说周口就是河南的"文化之乡",没想到最近才知道还有这新办的高中,确实很让人期待!希望它能给周口的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活力,也希望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嘲热讽i

河南人?我看你是想偏激地刻画典型人物吧!我们河南本地人可不一样样,各有各的性格和文化底蕴,不要把所有人的想法都归纳到一种模式里去。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亡梦爱人

周口这新办的高中确实很气派,看看那些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设备,真让人羨慕。不知道是不是我年龄偏大,觉得以前学校的环境太简陋了。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我一直认为应该关注河南教育发展现状,而不是只停留在刻板印象或者个人经历上。这篇文章读起来缺乏深度,并没有全面地展现河南人民和周口地区的真实面貌。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河南的文化底蕴是真的丰富啊!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名人、大作家出过中原,这都是为了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藏!周口的文化历史也很悠久,我相信这家新办的高中文明能让更多孩子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逃避

作者真是挺有意思的,把河南人和周口的人都这样简单地刻画了出来,难道就没有其他特质吗?我觉得这篇文章过于主观,缺乏客观性描述。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血

作为一个来自河南的大学生,我非常赞赏这篇文章对家乡文化的关注!尤其是那新办的高中,我相信它能为周口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希望以后也能看到更多关于河南家乡的人文故事。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赤;焰﹏゛

周口新办的高中的校园环境确实很不错啊!我也很想体验一下现代化学校的学习氛围。不知道能不能有机会去参观一下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谷幽兰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些过于刻板印象化,河南人可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吧? 这种说法不仅没有帮助我们更了解河南人,反而可能会产生歧视和误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玻璃渣子

我是个外地人,对河南的文化了解不多。但我一直认为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独特闪光点,这个文章引发我对周口文化的兴趣,有机会一定要去感受一下真实的周口生活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墨断笺み

我小时候住在附近的一个村子里,那时候周口的发展还跟不上现在这样呢!现在新建的高中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说明周口进步了很多。也许以后我可以带孩子回到这里看看家乡的变化。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锁感觉

文章的分析比较表面,没有深入到河南人的心理和价值观。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和民风,需要更多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那刺眼的温柔

这篇文章让我对周口新办的高中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为周口的发展贡献力量!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志平

作者的文章让我感觉很单薄哦。河南是个大省啊!人民的生活各不相同,文化也是千差万别,不应该一概而论!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点一点把你清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注重教育现状的探讨,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系统的分析,但多少能让我们思考周口教育发展的方向,未来可以关注它如何加强与社会合作,提供更多优质资源给学生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太难

河南人啊!热心热情,待人真诚,我一直很喜欢和他们交流。 看到文章提到了周口的新办高中,想起自己家乡也刚刚投资了一所新校。希望这些新的教育设施能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小编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6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