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鉴原》:中国最早化学教科书的经典之作
大家好,关于《化学鉴原》:中国最早化学教科书的经典之作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徐寿
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化学鉴原》
现代无机化学的老祖宗——《化学鉴原》,成书于1871年(清朝同治10年),是清代化学家徐寿翻译出版的我国第一本无机化学教材,也是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该书出版后,《申报》对其褒奖备至,称赞译著“精神微妙,无美不臻,而笔面述之者又复斟酌尽善 , ⋯⋯以之为工师之规矩、儒生之图籍 ,不将其家喻户晓哉 !”1934年,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纂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科书之发刊概况》一文中更直接称:"江南制造局翻译官傅兰雅、徐寿和徐建寅译的《化学鉴原》六本……有经学堂采用为教科书。"
《化学鉴原》
《化学鉴原》由美国传教士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述完成,1871年江南制造局出版发行,原著是由D.A.韦尔斯(David Ames Wells)在1858年编写的《韦尔斯化学原理及应用》(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原著前后经历了15次再版增订,一直为当时美国流行的化学教科书。《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对它的描述是:“英国韦尔斯撰,傅兰雅口译,金匿徐寿笔述,所以鉴别原质,无机化学为首务也”。
傅兰雅
化学鉴原的口译傅兰雅,他为晚清中国带来了很多新空气
《化学鉴原》和 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
《化学鉴原》和 Well’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Chemistry
《化学鉴原》共六卷。卷一总论;卷二、卷三论非金类元素;卷四至卷六论金类元素。全书译笔畅达简洁,所译各种化学原质(元素)名称,若中国古已有之者仍沿用旧名;若古无今有者则采取音译之法,按英文读法音译之,每种元素以一字概之;若已有前人翻译的名称,选用合适者留用之。总之,此项工作做得较为妥善,比起法国人毕利干在撰写《化学指南》时所创造的新字要易解得多。所以以后翻译化学书者均采用徐寿在本书中的方法。
《化学鉴原》反映了当时的化学成就。难度相当于今高中一年级教科书水平。全书基本采用"总——分"的形式,先介绍总括性基础知识,再介绍各分支的内容。如在介绍金属元素知识时,先总论"金类根源"及"金类分属’’,后分论"碱属之金"、"碱主属之金"、"土属之金"、"贱金"、"贵金"等五种不同类别的金属元素。其中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中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及分类、元素化合的原理及化合定律、道尔顿原子论等基本化学原理;非金属知识中介绍了氧气、氢气、氨气等气体及其它非金属元素的各种性质及化合情况;金属元素部分除了介绍了金元素等单个的金属元素外,还重点介绍了氯化钠、氧化铜等相关化合物的相关性质;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部分与无机化学实验相关的化学仪器,如量气管、阿尔干灯(空心灯)、酒精灯、压缩空气输送管等。
《化学鉴原》
徐寿在本书中,凭借其过人的智慧,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例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我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至今。本书曾被认为是化学二字的最早出处。实际上化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856年英国传教士韦廉臣(1829-1890)编的《格物探源》一书,是英语Chemistry一词的意译。《化学鉴原》在将原本翻译过来时,也将其中除了理论知识之外的化学应用部分内容加入到了书中,如书中第二卷第一百一十五节《漂白各法》、第四卷第二百兰十五节《制火药法》等都是对近代工业中制取化学产品的介绍。由此可见,《化学鉴原》在其内容的安排上,既有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对无机化学知识实际应用的介绍。
1899年徐维则在他所著的《东西学书录》中对《化学鉴原》这样评价:“专论化成类之质,于原质论其形性取法、试法及各变化并成何杂质,变而无限小而无内皆能确言其义理,中译化学之书,殆此为善本。”由此可见,《化学鉴原》作为一本无机化学教科书,其内容包括了介绍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元素的取得方法,元素之间相互化合形成的化合物等,书中表述详尽,解释非常清晰明了,被誉为“善本”。
《化学鉴原》封面
《化学鉴原》对现代化学的影响
《化学鉴原》的内容安排可以是现代化学教材结构的维形,它这种将理论知识、化学实验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结构安排直接影响了19世纪70年代大量同时期化学译著的翻译,也对现代化学教材的编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教授曾说:"一门学科的发展并不完全是,或者说常常不是按照该门学科的内在逻辑进行的,相反,往往是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相关联的。有两个条件持别的决定一门学科的走向:一是社会需求,一是大师的取向。"正是这两个条件,中国近代化学应运而生,也才有了之后各种化学译著的编译与传播,为近代中国带来西方先进的化学知识。译著中,徐寿和傅兰雅更是首创了罗马字音和汉字音相结合的化学元素命名法,并发表了我国第一张《中西名元素对照表》,为此后化学书籍的编译工作在化学名词术语方面奠定了基础。
附注:原文中部分名词的现代名称 分剂--摩尔质量 原质--元素 杂质--化合物 强水--酸(如盐强水--盐酸;硫强水--硫酸) 轻气--氢气 淡气--氮气 养气--氧气 绿气--氯气 爱力--类似于库伦力的使物质形成化合物的力 多而敦--道尔顿 质点--微粒 原点--原子 杂点--分子 酒灯--酒精灯 空心灯--高温喷灯
《化学鉴原续编》
徐寿等在翻译《化学鉴原》时只译出了原书的无机化学部分,在介绍有机化学时,他们选用了英国新出的一部化学教科书,书名定为《化学鉴原续编》(1875 年)。
《化学鉴原续编》共二十四卷,所论述的元素有四种,其化合物十分繁多。由于西方人为化学元素取名时,或以地、或以人命名,或以形状性质,或从颜色气味命名,所以文章中集聚了大量的这种名称。由于那时有机物的英文名称也还没有统一, 徐寿和傅兰雅在翻译有机物时采用了音译, 因而该书比较难读。在翻译时一般从简节选,难免有有挂漏之处。
《化学鉴原续编》
《化学鉴原补编》
徐《续编》译出之后,他们见原书的无机化学部分的内容比《化学鉴原》更丰富,更有条理,于是又将其译出,定名为《化学鉴原补编》,于1879 年出版,其中还加入了论述新发现的元素镓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化学鉴原补编》六卷,卷一至卷四论非金类;卷五卷六论金类;附卷专论体积分剂。
《化学鉴原补编》
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译著《化学分原》
《化学分原》是中国最早翻译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1872 年由江南制造局出版 。《化学分原》是当时西方最流行的实用化学工艺分析教材的中译本,首次将西方近代分析化学知识介绍到中国,标志着近代分析化学的正式传入,其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和科学仪器的介绍,为中国传统化学走向实验化学奠定了基础。
《化学鉴原》序言
《化学分原》译自 1866年新版本 ,它是在伦敦出版的第五版修订重印版 ,即美国费城出版的第四版,名为 An Introduction to PracticalChemistry , Including A nalysis ,应译为《实用化学及分析化学导论》,系欧洲化学名著。英国傅兰雅口译,无锡徐建寅笔述。
《化学分原》共八卷,前五卷主要是定性分析化学部分 ,主要介绍焰色反应法和硼砂烧珠法和酸碱指示剂等定性分析方法以及从数十种物质中分析判别是否含某元素或某化合物的方法;
第六卷属定量分析化学部分,主要介绍重量分析法的一般要求和基本操,书中以多种化合物、混合物为例,具体介绍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
第七卷为化学工艺部分 ,
第八卷是附表. 具体内容如下 :
卷一总论并论制造玻璃器皿;
卷二论试验各类物质,包括已知与未知之物;
卷三专论简质;
卷四论繁质;
卷五论消化于淡水、酸水中的物质;
卷六论考数;
卷七论制合材料;
卷八为附表。
用户评论
小时候看的《化学鉴原》,虽然有些艰深难懂,但里面的知识点太深刻了!特别是对古代人探索物质世界的方法简直佩服不已,现在看来仍有启发意义!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真的是中国科学史上的瑰宝啊!读起来像一场穿越之旅,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求知精神。希望更多年轻人能接触到,了解我们文化的深厚底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直想找一本介绍古代化学经典的书,没想到《化学鉴原》正好符合我的需求!内容非常详细,把那些枯燥的知识点用生动的方式讲述出来,让我对中国早期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化学鉴原》虽然年代久远,但很多知识点至今仍然具有参考价值。这说明科学的发展是人类共同的进步!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真的很有趣!我以前以为古代人只会一些炼丹术,没想到《化学鉴原》里竟然有很多对物质世界本质的探讨,简直颠覆我的认知!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它是中国最早的化学教科书,好像有点夸张了。毕竟很多内容都是偏理论的,缺乏实验验证的支撑。不过作为一部文献史料,它确实很有价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化学鉴原》看得我有些头疼,感觉那些术语太生僻了,现代人根本难以读懂!希望能有更通俗易懂的版本的介绍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个化学爱好者,《化学鉴原》绝对值得一读!它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还体现了他们对世界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化学鉴原》里提到的“五行学说”,虽然现在看来有些outdated,但在古代确实影响着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让人感叹历史文化的复杂。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化学鉴原》这本书有点乏味,过于注重理论而不下到实践来讲解。对于想了解实际应用的化学知识的人来说,可能不太合适。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喜欢中国古代科学的知识瑰宝,《化学鉴原》就如同这样的珍稀文物。通过它,我才真正理解了古代人如何观察、分类和探索自然世界!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很像历史文献,更注重描述当时的学术环境和思想流变,对化学本身的深入讲解相对较少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倒是觉得,《化学鉴原》体现了中国古代学者的严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用有限的条件探索出了很多我们今天还用的知识点。真令人敬佩!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中国早期化学发展并非完全封闭,它们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也有密切关系。这让我更加敬佩古代学者的包容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化学鉴原》,我忽然意识到很多现代科技的原理,其实都源于古人的探索和实践!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觉得《化学鉴原》的内容有点过于复杂,像一个需要解开谜题的过程。但越是在这种感觉下阅读,体会着古代智慧的光芒。 真的很有共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本 《化学鉴原》就展现了这一闪耀的宝藏!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辉煌成就!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一开始并不想看《化学鉴原》,但因为朋友推荐才读了读。结果发现还挺有意思的!特别是我喜欢那些关于古代炼丹术的历史细节,很有新奇感!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要了解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历史的可查阅这本书啊!内容通俗易懂的讲述,还配有清晰的图解,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6000.html
用户评论
真没想到国内居然这么早就有了化学教科书!《化学鉴原》这本书太厉害了,能够传承中国古代化学文化的精髓真是让人佩服。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了解古人的智慧,从他们的书籍中去探索。这本《化学鉴原》看起来很有意思,有机会一定要看一下学习一下古代化学的理念。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学的化学就是基于现代科学体系的,很难想象当时是怎么学习的?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新视野和启发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化学发展到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从《化学鉴原》里看,古人的理解还很有限。但这本书依然具有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科学的传承,我们应该尊重那些先辈们为后代所开创的光明!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应该放在博物馆吧,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古代化学的发展史,这样能激发年轻人对古文化的兴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从这个“最早”的化学教科书上,我们可以看得见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很荣幸能够看到这样的历史遗留!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p style="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说实话</p>我觉得古代中国的实验手段和现代差距实在是太大了,这本书里的内容看起来应该和现在学的化学相去甚远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化学鉴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它不仅是一部教科书,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被更多人所了解,可以把它翻译成英语,让世界看到中国古代在化学方面的成就!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古代化学知识很有趣,说不定能找到一些现代科学中没留意到的突破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的内容应该经过一些现代的解读和注释,才能更容易让人理解吧? 毕竟时间跨度太大,语言也有差异。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于那些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化学鉴原》绝对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作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了解更多关于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古人对化学的理解早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过程,从古代到现代。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那些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希望这本《化学鉴原》能成为推动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这个标题,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 想象一下,古代的人是怎么学习化学的?他们用什么样方法进行实验和观测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本书很有教育意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历程,也能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