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郏县孔庙:魁楼巍峨,圣裔辉煌(下)韦力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河南郏县孔庙:魁楼巍峨,圣裔辉煌(下)韦力著,以及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石榴树的负担
按照仝廷举的所言,文庙火后劫余的情况比张表说得还严重,当时仅余一座殿堂,并且已经不能遮风避雨。顺治三年,仝廷举的老师张石只先生任郏县县令,他不忍看破败的庙学,于是捐款予以修复。如此说来,仅在顺治年间,郏县文庙至少修复了三次。
大成殿侧门
康熙二十八年,金世纯任郏县知县,到任两年后,他又重修了文庙,此事载于耿介所撰《重修文庙记》:“郏邑侯金公,今之有文学而长于政事者也。以贾谊之年,行文翁之化,治郏数载,干材清节,百务修面四境服,而尤加意于学校之教。每朔望调庙,讲约之时;必进诸生而训之以礼,戒之以刑,开之以义利、君子小人之辩,重有德,绌不肖,旌别不淆,土气大振。”
角拱
耿介先夸赞金县令重视教育,他每月要去文庙朝拜两次,同时在县学内给学生们讲解儒家理念。但是:“周览庙学,见其岁久而将颓,规制之卑小而不称,因陋就简,非重道崇儒之意;乃奋然一撤而新之;饬役省工,必坚必好,金碧丹垩,巍乎焕然,至于旧俗所谓文昌之祠,亦易其腐朽而筑其周垣之圮者;方且益广学舍,合其群,优其饩,购书籍,立课程,以长养而教诲之,意骎骎乎其未已也。”
雕龙木柱
文庙因为年久失修,看上去很破败,他觉得这种状况有违崇儒之意,于是集资予以修复。同时,他一并修复了文昌祠,还增加了一些教室,购买了一些书籍让学生们来学习。他的所为让耿介在此《记》中将其大大表扬了一番:“今金侯以文学、政事之才,为师帅于郏,令之所行,如风偃草,示以标准,其谁敢不赴。余是以叹倡率之难,敬服侯兴学育才之雅意,而日望其有成也。积之以岁月,余且见伊洛之学复盛于今日,而郏之士子,必有道德,名节继其乡先达而起如李赞善、王布政,使之声施天壤者矣,则金侯作人之泽,岂不被于无穷哉!”
正门
乾隆年间,知县潘思光对该文庙进行了系统的维修与扩建,因为他懂风水,因此潘县令对文庙内的魁星楼最为着意,该楼又称八卦楼。乾隆二十四年,潘思光修复完八卦楼后,特意写了篇《鼎建郏学文昌阁八卦楼记》,该《记》首先称:“郏县学左魁楼,原建于前明神宗六年。其位巽,其门兑,其制方以长。其成也,岁在戊寅,距今逾四戊寅矣。思光来此,值栋宇蛊坏,觇神像之睽孤,爰稽于众鼎新之。以清俸倡缙绅多士越义民共邪!许之不日而工,用裒乃仍。”
原建于明万历六年,潘县令讲述了该楼所处的八卦方位,乾隆二十三年,他看到楼宇及里面的神像有些破败,于是他捐出俸禄予以修复,当地士绅纷纷响应,使得该楼辉煌再现。
孔子像
潘思光对文昌阁很重视,在建造之时,他特意写了篇《新建郏县学文昌阁上梁文》,此文的后半部分像是儿歌,读上去朗朗上口,此歌总计六首,比如第一首为:
儿郎伟,抛梁东,蓝水紫云秀气通,层甍捧日照黉宫。元灯太乙遥相望,继往开来作圣功。
接下来的几首分别是抛梁西、抛梁南、抛梁北,另外还有抛梁上和抛梁下,关于上的那首:
儿郎伟,抛梁上,景运昌明光万状,斗魁黄润斯文旺。愚庵苍谷此邦人,传语诸生志宜尚。
虽然像是儿歌,但内容却很立志,都是劝导当地的学子们要刻苦读书,以便谋取功名。正因为潘县令对郏县的文教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故《郏县文庙》一书中说他:“此人明通廉惠,勤于政纪,体恤百姓,文思敏捷,尤善阴阳风水之术,深谙营造兴文之道,为我国风水理论研究学术流派——闽派传人之一。”
曾子、孟子
后来郏县文庙在民国年间被改成了郏县第一初中,再后来又演变为城关二中,当时的大成殿是学校的办公室,2002年后,学校退出大成殿等建筑,但文庙左侧的庙学还被占用。后来经过孔令公先生的动员,终于把那一部分腾退了出来。
《郏县文庙》一书中收录了《大河报》所载《河南古代文化地标》一文,该文主要是对孔子第76代孙、郏县文庙博物馆馆长孔令公的采访,文中称郏县派是孔子十大支派之一,目前有六千多人,孔令公乃是郏县名人,社会事务繁忙,被当地人戏称为“县宝”。
子思、颜子
孔令公根据《孔子世谱·河南通谱》讲述了郏县派的来由,他从唐代的孔隧之讲起,他是孔子第35代孙,曾在河南宁陵县任职,后袭封褒圣侯。两代单传,到37代孔齐卿时,调任淄青节度使,孔齐卿有三个儿子:“三子惟时留宁陵看护祖上茔墓。惟时就是38代祖,我们这一支的宗祖。传到46代祖孔文时,他不愿在朝廷为官,就离开宁陵,迁到现在的郏县堂街镇孔湾村,这就是郏县一支的由来。孔文性格孤洁,喜读诗书。他与伊川县大学者程颐、程颗过往甚密,致使‘二程’后代迁郏很多。”
2002年,郏县有关部门要维修保护文庙,孔令公参与了此事,对于当时的情况,该文中描绘说:“文庙泮池院已成杂乱无章的小市场,要拆迁,就得给人家补偿。孔令公没钱,就对拆迁户说:‘你有土改证、土地证不错,但文庙上千年了就是我们的家庙,庙外本来还有100多亩庙租地。历史上是你们的先人一步步侵占我家的领地,这么多年了,又给我们交过什么?’就这样,孔令公顺顺当当地完成了拆迁工作。”
十二哲
因为孔令公熟悉文庙的建制,又懂得古代丈量用的鲁班尺,所以他很容易就确定下了已经被埋在地下的泮池位置:“2002年五六月份,开始修泮池。当时刚刚拆迁完毕,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就地举行了一个开工典礼,古代的泮池在什么地方,没人知道。众目睽睽之下,孔令公用脚‘趋’出一个轮廓,有人在后面用白灰撒线,书记县长执锹象征性地挖了一下,便开工了。工程队的人半信半疑,但挖到两米半深时,古代泮池的基础池壁挖到了。之后,孔令公沿用此法又准确地定出了圣域门、贤关门和围墙的位置。”
另一侧的十二哲
郏县文庙得以修复,后来该文庙升级为国保单位,文中提及:“郏县文庙升‘国保’的过程很戏剧化。当时郏县是为三苏祠申报‘国保’,拍的录像上交代三苏祠的大背景,有文庙几个镜头,这吸引了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郑孝燮(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专家的注意,马上建议,补充文庙申报‘国保’。”
这正说明了影像资料的重要性,因为三苏坟在郏县,当地为其申报国保时拍摄了录像,其中有几个文庙的镜头,由此而引起了相关专家的注意,于是孔令公加班加点填报材料,终于通过了相关评审,使得该文庙成为了国家级文保单位。
大成殿布局
我去探访郏县文庙也与三苏坟有关,那天我与横山小为乘何新年先生的车来到郏县,经何先生介绍,得以认识当地苏轼研究专家萧根胜和刘继增两位先生。瞻仰完三苏坟,在仝军教局长的带领下,一同去参观郏县文庙。
文庙广场侧旁立着孔子像,该像与寻常所见略有不同:孔子左手持竹简,右手食指指天,这让我想到了释迦牟尼出生时的姿态。《大河报》刊发的《河南古代文化地标》中提到2006年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了征集孔子标准像的活动,6月13日公布了标准像雕塑初稿征求意见,但孔令公对此不以为然:“标准像就是把唐代吴道子‘孔子行教像’从侧面变成了正面,没啥必要。”
无藻顶
那么郏县文庙的孔子像是怎样的呢?文中说:“郏县文庙的孔子像源自曲阜孔庙的《孔府档案》,是‘孔子燕居像’,两道浓眉下弯,唇上有两撇下弯的胡子,微笑欲语,两颗门牙清晰可见,和苍老肃穆的孔子‘标准像’不一致。”
然眼前所见显然不是文中描绘的样子,我猜测文中应当是指郏县文庙大成殿内的情形,门前的这一尊本自何处,未见介绍资料。
地面磨痕
从侧门进入其中,感觉这里的维修工程还未完工,四围仍然是土地,侧旁堆放着一些还未铺装的草坪。状元桥的建造手法与他处略有不同:下面是砖券,上面是青石护栏。桥下的水已经泛绿,看来这应是死水。
泮池之后路的两侧有刚刚栽种的银杏树,但长势却不喜人,不知是否与北方缺水有关。广场之后是戟门,旁边的配房乃微型消防站,古代砖木结构最怕火,有这样的设施在,可谓防患于未然。
消防站的旁边则为名宦祠,里面供奉着郏县县令冯鲂,晋代郏县县令华谭等人。戟门的右侧为乡贤祠,内供奉着后汉功臣臧宫、铫期等人。说来惭愧,两祠内所列名人,我大多未闻其名,可见自己是何等之寡闻。于此侧旁还看到了四块嵌在墙内的古碑,碑面大多已磨泐,看不清字迹。
戟门之后是主院,大成殿坐北朝南,远观体量不大,殿的左右两侧是两庑,门廊下有一展板,乃是郏县文庙基础设施设计图,看来文庙仍然在完善之中。两庑的山墙用青砖砌就,然其上显现出一些条石的横截面,想来这是当地的特殊建造手法。我在侧墙上还看到一个补了墙洞的痕迹,补洞手法颇为高明,想来是严格的遵守了修旧如旧的原则。
忠义祠
两庑的主体基本是木结构,然木面未着油漆,其中一个房间挂着“书香郏县读书会”的匾额,其门匾则为“道德讲堂”。
大成殿前的丹墀颇为精彩,此石由五块条石组成一个完整的图案,整体上是二龙戏珠,然其所戏之珠看上去像一只巨大的蜘蛛,讲解员向我讲述了传说中的民间故事,但如此刊刻的丹墀石确实是第一次见。然我觉得月台与丹墀之间未能顺畅的连接,这显然是后来放置此处的,讲解员称确实如此。
郏县文庙最精彩之处乃是廊前木柱,木柱满雕龙纹,他地文庙雕龙者大多是石柱,而木柱大多是素柱披灰着漆。正是因为这种特殊制式,由此引起了专家的注视,方使该文庙升级为国保。
大殿的斗拱也很特别,其正面拱的做法颇像角拱,这些斗拱经过风雨的侵蚀,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包浆,但隐隐可以看出原来是涂彩拱。
步入大成殿,正前方是孔子像,此像感觉是孔子的中年形象,孔子身披黄色斗蓬,坐在水泥台上没有神龛,四配一字排开一边两位,均身披红色斗篷。十二哲则打横坐在两侧,每人披着不同颜色的斗篷,但他们的眉眼并未着彩,想来还未完工。
眼观大成殿的顶棚,上无藻顶,可以直视椽子上的瓦片,横梁上有彩绘的痕迹。这种原汁原味的状态,最令人看的舒服。
读《春秋》
参观完大成殿,接着看了忠义祠,里面端坐着关云长,他正在那里读《春秋》,只是那本书像是今日流行的口袋书,但他同样读得很认真,关平和周仓陪侍两侧。
文庙侧旁正在扩建
民国小楼
我问讲解员县学处在哪里,她说县学还未修复,但已经提上了议程,而后她带领众人从侧旁穿过,这里是一片工地,工地的后方则是一所没人的学校。校园回形楼的中间,有两座古建,感觉是晚清民国间建筑。
被包围的建筑
而后我们又去参观了回形楼,该楼处在一个独立的院落内,仝局长马上派人打开院门。院落侧旁就是那座魁星楼,登上台阶走到楼门前,看到里面供奉着魁星。
文奎楼处在此院落内
开门
魁星楼又叫文奎楼,乃是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之处,文昌帝君乃是天上的星官,由六颗星组成,其位置在魁星之上,道教认为文昌帝君主宰人间功名禄位,故称为文曲星。隋唐开创科举考试,文昌帝君便被士子崇敬,故在庙学之内立魁星阁,当然是希望当地士子能够更多的取得功名。
文奎楼外观
魁星
魁星又称奎星,此星为二十八宿之一,魁星由十六颗星组成,其乃主文运之神。魁星是赤发蓝面的恶鬼形象,他单腿站立在鳌头之上,右手执笔,据说用朱笔点上之上人就能考试中榜,这就是俗语所说的“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看来长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给人带来福祉。
魁星楼院落
而今何新年先生动用这么多朋友让我一睹郏县文庙,同时又得以看到这座奇特的魁星楼,虽然我已不再忙着去应试,但我还是默默地向魁星祷告,希望文运长久。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写的真是太好了!尤其喜欢里面的形容“魁楼巍峨”,确实感觉整个孔庙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气概。小时候去过一次,印象深刻啊,那些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的建筑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着文章就仿佛身临其境,一座座古朴的建筑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孔子的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这样的文化遗产值得好好保护传承下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河南地方文化真是丰富多彩啊!我去郏县的时候还特意去看了看,感觉孔庙很有意思,不过就是有些游客太多了,影响了游览体验。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描写得很细腻,尤其是“圣裔辉煌”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瑰宝。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魁楼巍峨是肯定的,但是我觉得作者对“圣裔辉煌”的说法有点过于主观了,毕竟每个人对历史和文化理解不一样嘛。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了文章后想去河南参观一下啦!想感受一下孔子的精神,看看那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希望他们能做好维护工作,不要让这些珍贵遗产毁于一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之前去过一座规模更大的孔庙,觉得そちら更有气势。也许作者可以更客观地评价两座孔庙的不同特色。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很有吸引力,把孔庙的神秘感和历史厚重都描绘出来。如果能再详细一些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内容,那该真是再好不过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在学校学过关于孔子的故事,这次看到孔庙的照片才真正理解了他的伟大成就。这些古建筑真的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痕迹,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传承。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河南地方有很多类似的文化建筑,希望官方能加强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它的价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喜欢作者写作风格细腻、文笔优美,读起来很有感觉。尤其“魁楼巍峨”的描述,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孔子的身影。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虽然写得不错,但我觉得有些地方过于渲染了孔庙的规模和历史地位,少了对其他建筑或风景的介绍。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更多人能关注这些文化遗产保存,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它们。我们的文化瑰宝应该由子孙后代继续传承下去!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也去过河南几次,但没留意这座孔庙的存在。看来以后要去参观一下,感受一下它的历史气息。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可以再加入一些实景图片或者游览路线图,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孔庙的情况。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圣裔辉煌"这个词语有点争议吧?也许可以用更中性的词语来代替,避免引发读者的误解或不同看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河南的地域文化很有特点,这座孔庙应该是个很好的体现。希望政府能重视起来,做好保护工作!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4599.html
用户评论
这地方历史这么悠久,文化气息浓厚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是太壮观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让人叹为观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孩子们都能到这种地方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庙这样的地方,能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教育文化,历史真奇妙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魁楼的设计真是太有意思了,很有气势,感觉学子们在那儿肯定充满斗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文化传承的意义很重要啊,希望我们的青少年都能汲取其中的力量。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圣裔重光,让人觉得历史在这里延续着新的活力,很鼓舞人心!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河南郏县真是个充满魅力的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着这些古建筑群想起了很多古代诗词,感觉穿越了时空啊!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庙的教育理念一直影响着我们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够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在这里,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里的历史故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建筑风格很有中国特色,精美雅致!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啊,可以带学生来的地方学习学习歴史!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孔庙作为教育的摇篮,承载着无数学者的梦想和追求!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场所给人一种沉淀、反思的感觉,很适合静静地思考人生。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代建筑真的太有魅力了,细节之处让人忍不住仔细观察和欣赏。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文脉传承非常值得我们努力去守护和发扬光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参观这些历史遗迹,能够让我们对历史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