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本中陈德云的“杜甫叙事”40年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中学历史课本中陈德云的“杜甫叙事”40年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一
《杜甫说》的内容选择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杜甫叙事”,并不意味着杜甫的全部生平故事或诗歌分析都收录在教科书中。毕竟,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是大众教育,是非文学专业教育。历史教科书既不是杜甫专着,也不是文学史专业教科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淡化或凸显“杜甫叙事”。历史教科书作者精心挑选了哪些内容?换句话说,从教材作者的角度来看,杜甫的哪些事件、诗歌、思想是“重要的”、是主流的,可以纳入教材构成“杜甫叙事”?
(一)杜甫的家庭背景和经历
对于历史人物的信息介绍,“谁”、“何时”、“何地”、“什么”都是基本要素。历史教科书也围绕这些元素展开叙述,但叙述角度略有不同。大多数教科书上都有“杜甫,字子美”、生卒年号“712—770”等记述。但当谈到“你是哪里人”的问题时,叙述却有些不同:有“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人”或“河南巩义人”。
关于杜甫家史的叙述,有的教科书偶尔提到他“出身儒家家庭,自幼好学,学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至于杜甫的人际关系叙述,他“少年时游历各地,在洛阳结识李白,结下深厚友谊”。有的教科书还叙述了他的绰号,“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曾任检工司员,后人称杜少陵、杜工部”。各个时期的教材或同一时期的教材版本对杜甫的家庭背景和经历表现出不同的叙述侧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材对杜甫的整体叙述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突出儒家家庭和有政治抱负的年轻人,就是为了避免给学生留下刻板印象。 —— 杜甫因中年生活不顺、事业不顺而转型为“愤青”,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
(二)杜甫的历史评价
1978年的中学历史课本对杜甫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唐代最著名的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事实上,这遵循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杜甫的一贯评价。例如,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一套全国中学历史教材认为,“唐代诗人中,最杰出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1978年后,虽然评价杜甫历史地位的细节有所增加,但叙事的主旋律并未改变。如:
唐代最有影响、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李白和杜甫;
如果说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并列的两座巍峨高峰,那么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就是站在峰顶的伟人。 在群星璀璨的诗坛里,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成就和影响尤为突出;
当然,除了评价杜甫的历史地位为“最著名”之外,他还评价其为“伟大的诗人”。如“杜甫与李白是同时代的伟大诗人”。事实上,这种说法自改革开放以来并不新鲜。它延续了1956年《初级中学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的叙述例子,称杜甫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伟大诗人”。
无论杜甫被评价为最伟大、最著名,还是伟大的诗人,杜甫“诗圣”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历史教科书中最早构建杜甫“诗圣”形象的叙述是1982年的第:号教科书,“人们称他为‘诗圣’”。此后,这一说法逐渐被传承。举几个例子:
他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讲究创作水准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被誉为“诗圣”。
上述叙述给了杜甫积极正面的评价。也有教科书运用隐喻叙事手法或“一分为二”唯物史观的叙事方法来评价杜甫。前者的叙述就像:“杜甫堪称‘苦难诗人’,堪称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用“苦难”、“经历沧桑”修饰叙事,突出杜甫的人生经历特征,而“时代歌手”则以隐喻的叙事手法揭示了杜甫从盛唐到衰落的经历,强调他的诗歌蕴含着时代特征。
后者的叙述,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受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他们的诗也有一些负面内容”。这种文本叙述深受时代影响。 1978年,国家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号文,要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正确叙述和分析历史,做到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对发展有积极影响,应准确描述和评价。”同时,历史教学必须“立足历史条件,具体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这是一种“革命”的叙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杜甫对杜诗的“一分为二”的评价体现了一种“科学”的叙事。
(三)杜甫诗歌创作背景
文学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一定的创作背景。背景不仅可以指整个社会时代,还关系到作者的生活。因此,历史教科书上对杜诗创作背景的叙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结合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进行简要描述,有的将杜甫的生平和时代分开进行详细描述。
简短的叙述,如“他用大量的笔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把个人的沉浮化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从而造就了他的伟大”。 ”。或者说最直接的叙述就是:《杜甫一生》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风风雨雨。 “这些教科书的叙述虽然简短,但言简意赅,丝毫不损害杜甫心系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人民疾苦的‘民族集体记忆’形象。”总体来说,这样的宏大叙事给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详细叙述看似复杂,但仔细梳理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杜甫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长期忧国忧民。杜甫“自幼好学,博学多才……忧国忧民,不满朝廷腐败,同情百姓疾苦”。其次,杜甫广泛的人际交往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天宝年间,他结识了李白、高适等人,一起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第三,长安10年的经验。 “我在长安生活了10年,生活很艰难,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第四,生活环境不利。 “他在科举失利时,常常依靠朋友的支持,这让他看到了政务的黑暗。”第五,家庭变化。一年冬天,他从长安回家看望妻子,一进家门,就知道小儿子已经饿死了。他记得,路过骊山时,唐玄宗正在喝酒,与贵族官僚嬉戏,愤怒地写下流传千古的名句:“富家酒肉臭,骨头冻死在路上!”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杜甫在流放中度过了余生。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和家人都深受战乱之苦。”
(四)杜甫诗歌的创作艺术
文学界对杜适创作艺术的研究成果颇多。光是研究他的修辞手法就涵盖了对仗、借用、互文、典故、拟人、夸张、对比、句法、构词、重复等,更不用说整个创作艺术了。然而,历史教科书选择杜氏诗歌创作的艺术不可能是一切。一般来说,教材中对杜氏诗歌创作艺术的叙述主要集中在风格、情感、语言三个方面。 杜诗词“风格深沉有力,感情深厚真挚,语言凝重凝重”。围绕这三个方面,其他叙述则略有不同,如“语言简洁,风格忧郁,感情细腻真挚”; “杜甫的诗忧郁,语言简洁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当然,纵观40年来教科书对杜氏诗歌创作艺术的叙述,基本都是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的,但也有一些教科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叙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添加“定性”叙事。例如,“他的诗情感真挚,忧郁雄浑,语言经过锤炼,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他的诗,有的苍劲雄浑,有的忧郁悲凉,语言淬炼凝重,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用“极高”、“高超”来形容杜适的艺术境界。或以叙事加“特点”来概括,认为杜诗的诗风忧郁,语言凝练,“艺术功力高超”,他的诗“体现了思想与思想完美统一的特点”。艺术性”。或用说明性叙事:杜甫“常常以委婉的方式表达深刻而丰富的情感。人们将这种风格概括为‘忧郁沮丧’”,“用曲折、跌宕来表达这种复杂的情感”。显得双重深刻。”与杜氏高度精炼的叙事风格不同,这些叙述与解释性文字相结合,帮助学生对杜氏艺术有更细致的了解。
此外,还有一些教材以“因果”叙事为切入点来呈现杜甫诗歌艺术。他们认为,杜甫的诗歌深邃博大,语言凝重凝练,与杜甫“洒脱”的性格和“充满对国家和人民的殷切关怀”有关。它与“爱情”密不可分,更与“他身处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经历了太多的混乱和漂泊”。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历史叙述。希望“因果”的叙述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杜诗的艺术。
当然,也有一些教材另辟蹊径,绕过杜诗的这三个艺术特征,直接对叙事进行归纳总结。 “写诗时,要求其言不惊人,永不止步”,其艺术功力纯熟,思想感情博大。深的。”
(五)杜甫的代表诗作及思想
诗是用来抒发志向的,诗是寄托情感的。杜诗数千首,流传至今1400余首。作为一个非文学史专业的学生,历史教育必须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杜诗,讲述他的思想。 40年历史教科书中出现最多的杜诗是那些反映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的诗。究其原因,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教科书上的“杜甫叙事”与民国国统区的“杜甫叙事”明显不同。 1950年,原版陕甘宁边区中学教科书经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修订后正式出版使用。教材中的“杜甫叙事”继承了延安时期的“民性”特征,作为主流、权威观点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后来,“另一位大诗人杜甫的一些作品不仅同情人民,而且直接为人民说话,反抗统治者的剥削”。 195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第一套国史教材拓展了“人性”的叙述,“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作品悲壮、深刻、伟大,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他“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苦难”,1956年,——历史大纲首次以“人民诗人杜甫”的叙述为权威。在此背景下,四十年来教科书对杜适思想的叙述突出了“人性”,其叙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简洁凝练的结语叙述,二是简洁明了的结论叙述。另一种是解释性的风格,融合了一些代表性的叙事诗。
结语如“诚挚地表达对国家盛衰和人民疾苦的关心”; “他的诗歌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忠实地记录了时代的面貌”; “他的诗风淳厚,诗篇厚重,很多诗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了悲愤、悲凉的感情。”结语型叙述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担心过多介绍杜诗,会淡化历史气息,提升语言品质,导致历史教科书写得不伦不类。二是教科书编写者的理解不同。他们认为文学史的内容可以解释清楚,不需要详细描述。第三是教材编写篇幅有限的影响,第四是注重知识的记忆。希望能给学生一个精炼的结论,方便记忆。
解释性叙事的例子有很多。有的用单行诗呈现单一叙事,有的用多行诗呈现复合叙事。前者的一个例子是:
他把个人经历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创作了大量关心国家和人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歌……他的《垂老别》描述了一位老人的情景。 “子孙战死”的男人告别老妻,奔赴战场。
《三官》、《三别》等许多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诗作,以悲壮悲凉的社会画面,充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时代的悲剧。
整合多句杜诗,解释杜诗的复合叙事,如:
“富家酒肉臭,路上骨头冻死”的诗句,成为批判贫富悬殊的千古名句。在著名的《三官》、《三别》中,他对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当他遭受家庭悲剧“听到门口的喧闹声,小儿子就饿死了”时,他想到了更加痛苦的社会悲剧,写下了“沉思失业者,因为他远方想念战士”。离开”; “当他的小屋被风吹倒时,他超越了自己的苦难,转而关注世界上穷人的命运”,并写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写了他从京城(长安)到奉贤(今陕西蒲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这首诗无情地攻击了贫富差距。他在《春望》 :中写道“国破山河,城满春草”。祖国虽还在,却伤痕累累。国破家亡的痛苦,让作者感到春色黯然失色,传达出一种复杂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官》和《三别》都是关心百姓参军的苦难和不参军国家无法平叛的困难。他们在谴责统治者强迫民众参军的同时,也通过别人的言语鼓励民众参军。
融入杜诗代表作阐释杜甫的思想感情,其背后隐藏着“理论源于历史”、“史论相通”的历史学基本原理。如果我们只给出杜甫思想的结论——,我们不禁要问依据在哪里?证据在哪里?这似乎有损杜甫的形象。因此,解释性叙事以“以证据说话”为理念,以杜诗作为“史料”——条证据,与“结论”融为一体,达到“史论相通”的叙事效果。
(六)杜甫诗歌的本质
杜氏诗歌之所以具有崇高的地位,不仅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还在于其思想,特别是其思想中所反映的社会变迁。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歌成为历史的记录。从史学“以诗见证历史”的角度来看,杜甫的诗歌具有“史料”的性质,是历史研究的细胞。因此,后人对其诗有“诗史”之美誉,历史教科书上的叙述自然而然地得以运用。 1978年版的历史教科书就有这样的叙述,以后基本都会沿用。
当然,对于杜诗本质的叙述,有详有简,有如下一句:“后人称其诗为‘诗史’”; “他的诗被称为‘诗歌史’”。更详细一点,比如:
他的大量诗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后人称其诗为“诗史”。
(他的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领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们称之为“诗歌史”。
二
以“杜甫叙事”的形式呈现
即使是同一件事,不同的叙事形式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视角、复杂的历史经历、多样的历史解读。 40年来,历史教科书利用正文、小字、图片、注释、教科书辅助栏目等多种教科书体系,精心呈现《杜甫》的叙述。总体而言,“杜甫叙事”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一)教材文本是“杜甫叙事”的主要形式
历史教科书的文字一般采用“人代表事件”的叙述方式。 “以人代事件”是历史学科中常见的历史叙事。它强调以人为主线,连接各种历史事件,从而构建立体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是由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意义等要素组成的。 《杜甫叙事》教材是围绕杜甫及其相关历史事件而构建的。因此,一般教材文本阅读系统的叙述要点和逻辑层次为:《杜甫概论》《杜甫的历史背景》《杜甫诗歌的思想与特点》《杜甫的历史地位》他的诗”。举个例子: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杜甫在长安生活了十年,对政府的黑暗有比较深刻的观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的诗作。一年冬天,他从长安回家看望妻子。他一进家门,就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快饿死了。他回忆道,路过骊山时,唐玄宗正与王公贵族、官僚饮酒作乐,一气之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生活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注1),浓缩了他当时的悲愤之情。国难、人民疾苦,促使诗人在这一时期写下了大批不朽诗篇。其中有著名作品《三官》和《三别》(注2),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杜甫的诗歌以其雄浑有力的风格、深沉真挚的情感、锤炼凝重的语言,反映了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因此,后人称之为“诗史”。
李白、杜甫、白居易受时代和阶级的限制,他们的诗也含有一些消极的内容。
注: 这两首诗的意思是: 山河尚存,国家已破败。春天来到了大地,城市被荒凉的植被覆盖。
注:“三官”为《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异”为《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二)教材小字制度是“杜甫叙事”的补充形式
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响应国家减轻基础教育负担的号召,教材开始采用课文中大小字的编写方法,并明确规定课文中的大字为正文部分。教材及必修学习内容;小字是自学和选修内容,不是必修的。学习要求。因此,教材的文字内容必然以精炼、简洁的叙述方式呈现。然而,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叙述方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编写者对教材正文中提炼出的重要、难点信息,采用小字作为补充说明和解释。
有的教材把唐诗列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这个历程跨越了从春秋到明清的数千年。内容范围从《诗经》明清小说。鉴于课程的内容容量,唐诗的权重必然会增加。被压缩。因此,关于杜甫的叙述,课本课文中只有一句话:
杜甫因其写实的“诗史”而被誉为“诗圣”。
显然,这样的叙述可能适合高三复习,但不适合高一新课程的学习。毕竟,学生想要更多地了解杜甫,胜过记住一个枯燥的结论。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中添加了小字部分
杜甫,字子美,自幼好学,博学多才。认识李白后,他们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杜甫忧国忧民,不满朝廷腐败,同情百姓疾苦。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大变化。他用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急剧变革时期的社会现实,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情关怀。诗风浓郁深邃,语言凝重脱俗。代表作有《三官》、《三别》。
又如,有的教科书用“诗抒情,歌抒言”作为一段课文的标题,但课文中也有“:”这句话
杜甫(712—770)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长期生活在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中,经历了国家灭亡、家破人亡的痛苦。
仅仅依靠文中的这句话似乎与文中的标题不相符,所以文中以小字呈现了杜甫的其他叙述:
杜甫在失落的长安里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觉花溅泪,恨不得见”战事已持续三个月,家信价值万金,白头划痕更短,书页上忧国忧家之情历历在目。在闲逛时,他写道:《无家别》 :“走久了,见空巷,日日消瘦凄惨,却对狐狸、浣熊毛骨悚然,气得大哭。邻居算什么,一两个老寡妇。”深刻的描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苦难。
(三)教材图画系统是“杜甫叙事”的辅助形式
尽管历史教科书已经从圣经的神坛上跌落,但它们仍然是最重要的学习材料。如何让学生喜欢、爱上阅读教材,成为笔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一种方法是包含图片和文字。四十年来,历史教科书经常借用杜甫的肖像和成都杜甫草堂的照片来辅助“杜甫叙事”。但由于写作视角不同,各版本教材中所使用的杜甫肖像也有所不同。具体来说,有学院绘画、民间绘画、文人绘画和现代绘画四种类型。
2001年新课改以来,初中八本教材有四川教育版、地图版、北京版、北师大版、岳麓版,人民教育版、岳麓版、人民版等。四本高中教材都采用了四合院画,画中杜甫身着官服(图一)。另外,河北版初中教材虽然采用了同样的画法,但却是相反的方向。估计是在数字化过程中,肖像的调整被颠倒了。杜甫的民间画回归了诗人的“本性”,飘逸潇洒。该民间画被选入中华书局版新课标历史教材中使用(图2)。
除1997年岳麓版教材外,教材中使用文人画的杜甫肖像(图3)的情况比较少见。 1978年至2000年间,蒋兆和的杜甫肖像多用于一般教科书(图4)。除了杜甫肖像外,有些教材还采用杜甫草堂照片作为叙述形式,如新课改以来的河北版、华东师范大学版、北京版等教材。
这些图片在“杜甫叙事”中起到了重要的配角作用。
(四)教材活动体系丰富了“杜甫叙事”的形式
教材的活动体系非常独特,可以灵活地穿插在正文和小字之间。例如,注释栏会对一些专有名词提供必要的解释。 《杜甫说》的注解一般为“三官”、“三别”注解。还有对杜诗中某句的解读,如“国破山河在,满城春草满”。教科书注释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河尚存,但国家破败,春天来了。大地和城市都被荒凉的植被覆盖,集中在他当时的悲伤和愤怒。”多样化的活动体系丰富了《杜甫叙事》,帮助学生掌握杜甫和杜诗的历史细节。举几个例子吧:
【畅谈】专栏: 杜甫的诗再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阅读】第:栏读万余卷,文笔如大师。
【对比】第:栏请你从李白、杜甫、白居易中各选一首诗,仔细品味,谈谈你的感受。
【思考一下】专栏: 为什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词至今仍广受人们喜爱?
【思考】栏目: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有何特点?你还读过哪些诗?
【学习与思考】栏目:杜甫背诵李白诗词,“文恨命运,韵味欢喜”,“名万岁,寂寞在身后”。想想其中的含义。
【思考与讨论】栏目: 根据李白和杜甫各自的经历和社会背景,想一想,为什么他们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三
《杜甫叙事》的视角设计
简而言之,“叙事”视角是指“谁”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视角”看待、以“什么语气”来叙述。 40年来中学历史教材《杜甫叙事》的视角设计大致可分为宏观视角、中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宏观视角的设计表现为《杜甫说》放在教材的什么位置,或者更直接地说,放在教材的哪个专题、哪个课目上。1978年至2001年,全国通史教材编写于初中和高中的一般历史风格。 2001年至2012年,初中教材以“学习主题”格式编写,2012年后又恢复到通史格式。 2001年以来,高中仍采用“模块+专题”制度。基于这样的背景,杜甫的叙述如下:
隋唐时期短期社会史视角:
《杜甫叙事》属于文化史领域。从这个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版本的教材都将隋唐文化史放在了隋唐时期。共同建设“盛世开放的隋唐社会”。这样的社会史视角必须与整个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高度融合,否则本单元的主题就有割裂的危险。
远古文化史透视:
从长远的文化史角度设计《杜甫叙事》,将其置于隋至清或春秋至清的文化史中。唐诗与《诗经》《汉赋》、《宋词》、《元曲》、《小说》等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这种观点必须融入文学史。纵观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唐诗只是一个重要阶段。这样的叙事视角文学气息浓厚,历史性较弱。尤其是在教材有限的文本篇幅限制下,《杜甫叙事》常常被冷落,因为它在整个文学史主题中只服务了极小的元素。
隋唐短期文化史视角:
2001年新课程之前的历史教材按照通史体例编写,从隋唐短暂时期的文化视角设计了“杜甫叙事”。总之,涵盖“杜甫叙事”的隋唐文化史被置于隋唐政治史、经济史、农民战争史的背后。它并不注重服务于隋唐社会史的主题,而是与密切相关的政治史、经济史、农民战争史等并置,构成单独的文化史内容。
从中观来看,《杜甫叙事》主要集中在教材文本的叙事部分。历史已经过去了。为了客观、中立地审视历史,历史叙事一般都会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作为历史叙事的载体,历史教科书也采用“第三人称”来展开叙事。但即便如此,仍然会有不同的切入点。第一个是以教科书作者的叙述语气为出发点,常用的叙述术语是“他”和“杜甫”。二是用杜甫诗作第三人称叙述语气,如用杜甫诗“笔落风雨,诗成泣鬼神”来叙述和评价李白的诗。第三种方法是以后世的叙述语气为切入点。例如,宋代苏东坡说:“诗到杜子美,文到韩退之,文到颜鲁公,画到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所能为。” ”结束了。”
当然,教材也将杜甫的叙事视角设计为“历史旁观者”。比如,在讲《开元盛世》时,很多教科书都选用杜甫《忆昔》来证明玄宗时期唐帝国的繁荣。此外,杜诗中还含有“人性”的思想。有的教材在构建“叙事空间”时,由于时代影响,需要强调阶级斗争的基调,因此从“历史判断”的角度进行叙述。
微观视角下的“杜甫叙事”主要以肖像画为主。推而广之,教科书的肖像选择背后都有一种叙事立场或叙事视角。课本上的杜甫肖像是一幅官方庭院画。此画官服纹饰清晰,写实性极强,清晰地表现出杜甫的“官”身份。然而,这不应该是教材选材的初衷,否则就违背了教材文本中杜甫诗词的“民性”。其初衷应该是叙述杜甫“忠贞稳重”的形象。这也不难理解,有些教科书在使用时,故意隐藏了他持有巢穴的细节。
民间画中杜甫不戴官服,头戴头巾,不手持权杖,而是拿起书本,一脸悠闲。这与庭院画明显不同。从体型上来说,是“瘦”,从身份上来说,是从“官”到“平民”的转变。似乎表达了杜甫回归诗人身份的意图,与课本上唐诗的内容相吻合。有的教科书采用文人画,杜甫面容瘦削,颧骨突出,目光沉稳,胡须稀疏。杜甫悲伤的表情跃然纸上。虽指的是庭院画,但突出的是杜甫的清瘦。这种画法并非完全没有根据。李白诗曰:“谨请君莫太瘦,因我昔日常饱受写诗之苦。” (《戏赠杜甫》)、杜甫自画像“三人各瘦,谁壮”(《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教材选用文人画,可能与画家们用同一视角突出杜甫的漂泊生活,体现其诗歌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有关。教材采用蒋兆和1959年创作的一幅现代画。画中,杜甫倚着岩石而坐,仰头迎风吹动头巾,望着天空,气势凛然。肖像的叙事视角与文本对杜甫同情人民、忧国忧民的描述相一致,成功塑造了满脸悲愤、刚毅沉稳的杜甫形象。
肖像画与画家的生活环境、经历、爱好、性格倾向等密切相关,也受到时代、阶级、民族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同时,肖像画中也包含着这些思想特征。因此,教材编写一旦选择某些肖像作为杜甫的叙述,就意味着教材接受了画家的视角。
四
《杜甫》叙事效果比较
如果与清末民国历史教科书相比,1978年以后教科书的“杜甫叙事”则强调立场,叙事“有情”。如1905 《东西洋历史教科书》第6章《隋唐文学与宗教》介绍杜甫和唐诗:
唐初,诗赋仍为六朝之风尚。武则天时期,陈子昂崇尚古学,杜甫、李白紧随其后,从而聚集了诗人最伟大的成就。白居易、杜牧等家族继承了它,也成为了自己的家族,永远成为后人的榜样。
另一个例子,
1929年《高中本国史》这样叙述到: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16651.html
用户评论
哇塞!这篇文章真让我涨了见识,原来还有这么个说法呢?我一直觉得杜甫的作品就很伟大,这次才知道他被写进了教材,而且还是从40年前就开始。感觉陈德运老师真是一位有远见的人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高中历史课从来没讲過像这样深入解读杜甫的书面表达、叙事手法,只停留在简单的诗歌 appreciation. 这篇文章让我对杜甫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美丽的文字,还有更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陈德运老师是谁啊?以前没听说过这个名字,难道是某个知名历史学家吗?如果这个“杜甫叙事”真的能丰富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那我觉得非常的好!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太学术了,我读起来有点费力。我还是喜欢直接看诗歌,觉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它的魅力。不过对陈德运老师的研究态度还是要表示佩服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讲道理,历史教科书里现在内容已经超多了吧?再加入这种新的解读,会不会显得太过繁杂,让孩子们难以消化?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40年!这说明陈德运先生对杜甫研究的热情和坚持啊!这样的研究真让人敬佩,希望以后也能看到更多关于陈老师的研究成果。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中学历史课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比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模拟情景演练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事关系。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蛮想了解一下杜甫的“叙事”具体是如何解释的?文章只提了一点,感觉还是有点模糊。希望作者能写得更具体的文章!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中历史课确实不够有趣,很多内容都是枯燥乏味的数据和事件描述,如果能够加入一些文学作品的解读,或许能让孩子们更有兴趣学习历史吧。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喜欢杜甫的诗歌,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总是充满感性和浪漫气息。不过对于历史教科书中的“杜甫叙事”,我对这个说法感到有些疑惑。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感觉历史课应该关注更加重要的主题,比如国家的发展、民族认同等,而不是花过多时间去解读一些文学作品。这浪费时间和精力。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陈德运老师说“杜甫叙事”已经40年了?这也太久了呀。历史教科书 shouldn’t be fixed concept. 应该不断地进行改革更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我们平时都只看诗歌本身的美感,却忽略了它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叙事技巧。希望更多老师能够像陈德运这样深入地研究古代文学作品!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提醒了我过去对杜甫的了解非常肤浅,以后有机会得多读他的诗,感受一下他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和思想。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还是觉得历史课应该更加关注实际事件,比如战争、经济发展等等,而不要过于注重一些文学作品的解读,这样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同意陈德运老师观点:杜甫的诗歌并不是仅仅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更蕴含着他对历史和社会深刻的理解。 历史教科书如果能够加入这样的分析,会更加生动有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40年来一直都在研究同样的问题,真的很令人佩服啊!希望这种坚持和认真能给未来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帮助!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最好的历史教育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光靠老师的解读并不够,应该鼓励他们独立判断、形成自己的观点。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