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赏析:掌握必备的诗词语言特色(第一篇)
很多朋友对于高中诗歌赏析:掌握必备的诗词语言特色(第一篇)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它有自己独特的一套修辞手法、句式、语法结构。人们称之为“诗人的语言”。歌词的语言(或“诗的语言”)与诗人的语言不同。但它与它有很多相似之处和相似之处。把握诗人语言的特点对于抒情语言的运用、区分诗与词的区别具有重要意义。诗人语言除了具有一般文学语言的共同要求,如形象、生动、生动、简洁等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非理性性、抵抗性和暗示性,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
一、诗人语言的合理性
所谓违背理性,就是不符合客观事实和物理,而只符合主观情感。简而言之。合理与不合理。在所有艺术家中,诗人在表达悖论方面最为突出。诗人的语言只遵循诗人情感逻辑的轨迹,所以总是逃避生活逻辑和理性逻辑,说出许多不合理的话。我们来看看几首描写月亮的诗:
今晚的白月是家乡的月亮—— 杜甫《月夜忆舍弟令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月亮的亮度都是一样的。人们常常嘲笑那些崇拜外国人、偏爱外国人的人“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因此,家乡的月亮是明通说的,外国的满月应该从物理上来说同样荒谬。李白的理论也存在矛盾;如果古今月亮都没有变化,那么今天的人们就能看到“远古”的月亮;如果古今月亮有变化。那么“这个月”就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了。然而,从情感逻辑的角度来看,杜适强调了家乡的可爱;李石感叹人生苦短,一切不合理却又合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无理而妙”。
中国古典诗歌中既非理性又理性的诗例比比皆是,古人将其视为诗趣的元素。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奇,奇趣为趣。” “反常道”,就是违背常理,合乎情理。艺术的魅力往往就在于“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诗人说,悖论是“意外”的表现。悖论可以引起人们的警惕,让人深入思考,而合理则可以防止悖论变得荒谬。回归“合理”。因此,有人称这位诗人的语言为“真实的谎言”、“清醒梦话醉话”。
诗人语言的悖论倾向在现代诗歌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类社会日益复杂,现实生活中矛盾的事情层出不穷。加之现代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和诗歌技巧的复杂性,现代诗人对诗歌的悖论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诗人的语言与理性相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导致对事物真实性的扭曲
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也叫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也叫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严格遵循理性原则和事物发展规律,力求真实反映客观性。这是科学家和理论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情感思维往往从直觉和形象出发,借助想象和联想,按照情感逻辑进行,注重表达主观理想愿望。这是艺术家和诗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西方符号学美学先驱卡西尔曾说过:“原始思维”(情感思维的低级形式)的特征曾被分析过:
它总是被突如其来的直觉强烈感染,为之着迷,为之俘获,在这种直接的体验中流连忘返。这种感性的呈现是如此伟大,以至于事物的其他方面在它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
“徘徊在直观体验中”是诗人观察事物时最常见的特征。我们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老朋友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三月的扬州烟花。远处孤帆的影子在蓝天中消失了,只能看到长江在天空中流淌。众所周知。黄鹤楼下是长江最繁华的黄金水域。长江万帆竞渡,万舟齐航。怎么可能只看到一片叶子呢?孤帆。怎么可能‘看到’长江流过天呢?归根结底,是诗人挥之不去的孤独,使他的眼里只看到了一叶孤舟。我看到的只是天空中流淌的水。
(二)审美观念对科学现实的影响
王之焕的歌曲《凉州词》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流传下来。唯一的区别是前两个词:
黄河上游,白云之中,有一座孤城,名叫万仞山。羌笛为何要怪柳呢?春风不过玉门关。第一句毕竟是《黄河》。哪一个更好? “黄沙”?科学家坚持认为它应该是“黄沙”。我觉得确实如此,因为玉门关地区距离黄河较远,看不到黄河,但距离戈壁滩却很近。当大风起时,黄沙常常升上天空,遮住云层,遮住阳光。这是符合现实的。再说黄河也不可能流到白云。但作家们坚持认为“黄河”更好,因为遮天蔽日的黄沙远不如冲天而起的黄河、远在白云之上的黄河壮丽美丽。只有展现边疆广阔雄伟的风光,凸显黄河源远流长的气势,才符合审美理想。
再比如歌曲《寂寞让我如此美丽》(Mumbling Words)》的标题,就有点吊诡了。 “孤独”也许会让人感到平静、安宁。但要让人“美丽”是很难的,尤其是一个被失恋之痛折磨到“梦中萎靡”、“风中飘零”的女人。伴随孤独的,只会是孤独、荒凉、苍白、苍凉。然而,对于受伤而固执的现代女性来说,这种“美”其实是一种对命运的抗议,一种自慰、自我激励的意志,不合理却又合理。
(三)语言功能重心倾向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有两个功能:
一是“参考功能”,强调科学性和准确性。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用语言和科学理论主要依靠这一功能。二是“表达功能”,注重对人的情感和心理暗示。文学中的大多数语言都属于这一类,其中诗人的语言是其最突出的代表。主要表达功能的语言必须忠于情感逻辑和心理逻辑,往往会偏离事物的客观逻辑。英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理查兹认为:“诗歌的语言是用来达到情感目的的,逻辑安排甚至会成为障碍。”诗人善于“平衡”一些不相关的“冲动”和“稳定”。而这完全是基于情感逻辑。
诗人的语言根据诗人的情感逻辑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语法逻辑,如超人的想象力、极端的夸张、神秘的符号、倾斜的句型、奇异的词语等等,往往超出了常规修辞的限度。散文家秦牧说:“在表达‘极端’和‘巅峰’时,语言创造了奇迹,比如‘甜如地狱’、‘太好了’。这些语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某些场合,不合逻辑的言语有时比合乎逻辑的语言更有力量。”正如鲁迅所说:“诗歌不能靠哲学和智力来理解,所以情感被冻结的思想家往往会对诗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和疏远的嘲笑。”
诗人语言的矛盾而又合理的特点基本上适用于诗人的语言。因为诗都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重于理性,是其普遍的审美特征。诗与词的区别主要有两点:首先,词的悖论部分的意义更加明显,更容易让听者理解,例如:
盲人的眼睛能看透黑夜。 —— 张明和《琴弦上的岁月》 我们曾经依偎在雪地里。那一天的寒流温暖了我们的青春—— 陈凡《你的城市下雪吗》 盲人阿兵在他的音乐中写下了世间的冷漠。他最感受旧社会的黑暗,自然能看透“黑夜”。恋人互相依偎。心里有一团火,无论多冷,都无法自拔。这种热烈的爱情经历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
其次,词语的悖论意义大多局限于表面意义,其内在仍有合理的一面。
尝试观看台湾视频《欢颜》 插曲,(罗庆词):
为什么天上的星星像人群一样拥挤?为什么地上的人像星星一样遥远?这个词用星星来比喻人,表达一种感情。世界上的人们都充满了不公平。情感。明星有时“拥挤”、有时“疏远”的说法看似矛盾,但它们确实有逻辑联系。事实证明,从地面上的人看来,满天繁星确实显得“拥挤”;但从宏观的宇宙来看,每颗恒星之间的距离都超过十万英里。这还不算疏远吗?当然,诗歌语言不合理的前提是它合理。如果不合理,那就没什么办法了。例如,有一首关于爱情的歌曲:“我的喉咙为我的兄弟尖叫出一个茧”。不符合理性,情感上牵强。
2.诗人语言的抵抗
文学语言要求流畅,但诗人的语言往往刻意追求曲折。将普通语言转变成奇怪的、扭曲的诗意语言。对此,俄罗斯形式主义文学流派主张语言。陌生化理论很有代表性。他们认为,人们常常认为熟悉的事物是理所当然的,并且视而不见。艺术的目的是通过“超越惯性”来恢复人们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发现事物的新颖性。形式主义派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曾说过:
艺术技巧在于使事物变得奇怪,以复杂性的形式增加感知的难度。延长感知过程。因为艺术的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它必须被延长。
文学语言就是变“走”为“舞”。又把跳舞变成了“走”。这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非常接近。人们常将散文语言比作“行走”,将诗歌语言比作“舞蹈”。因此,“陌生化”理论主要体现在诗歌语言上。艾略特认为诗人的创作活动是对约定语言的大规模“破坏”和“重组”。修辞学家怀亚特说:“打破规则是修辞美的最高境界。”
对于诗人的语言来说,抵抗确实有一定道理。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的心态是自由的。诗人的想象力飞扬,诗人的思维独特。这些都决定了诗人的语言不应该也不可能恪守约定俗成的语法戒律,遵循规则。而我们要大胆突破传统的语言方阵。以“非法”为法,走上“诗无常法”之路。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说,诗歌最怕直白、一目了然。这就要求在拓展诗意内涵的同时,还要增强诗的曲折性和新颖性。首先要引起人们的注意,然后使人们猜测,然后引起人们的兴趣,激发人们的灵感。通过对词义的逐步破译,可以达到对诗意的逐步理解。这对于取材于普通材料的作品来说更为重要。明代戏剧家王继德说:“意不变则词应新,词不变则变应奇”。
诗人语言的抵抗一般采用省略、倒装、错位、暗示、词形变化等技巧。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词序的改变
根据语义学派的“语境”理论。任何单词的含义都不是固定的。同一个词的语义方向和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会根据其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而有所不同。这就是我国俗话说的“一拉带动全身”。我们来对比一下下面两组词序变化相似的词:
太阳从山上落下。黄河入海—— 王志寰《登鹳鹊楼》 大河日夜奔流。客心悲而不幼——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王的《流进大海》诗和谢的《日夜流》诗都修饰“流”字,在通用语言中似乎可以互换。但这里绝对不能这样做,否则诗意就会彻底消失。因为“黄河入海”强调的是黄河的“流”状况。它千里流向大海,多么雄伟啊!如果换成“黄河入海”,就只剩下一个多余的指示方向的空字,空气就沉闷了。相反,“河水日夜流淌”,这样流动的对象不仅是河水,更是时间。 “日日夜夜”也包含着宝贵的时间、青春,甚至生命。孔子所谓“逝如人,朝夕不舍”,流露了诗人对光阴流逝、岁月蹉跎的感叹,故有“客心犹悲”的诗句。最后十天。由此可见。词序的变化对于制约诗意有多么重要。
改变语序的另一个作用是突出重点、加深印象。这主要发生在故意提出关键词时。我们看一下王维的名句《山居秋瞑》:“竹声归欢女,荷花移下渔船。”按照生命逻辑的因果关系,应该是“浣女归”与“竹声”,“渔船下”与“荷花动”。荷花,突出了风景的动态美,更符合人们视觉、听觉的感知秩序。
改变词序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形象的多义特征,增加词语的内涵,拓展意境之美,因为同一个词。根据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词义的涵盖范围和管辖权也不同。我们来看看颜书的美言:
柳楼心对月低舞,桃花扇下对风歌。
句中的“柳”字和“桃花”字,按普通句法放在句首:“低楼心柳起舞,楼底桃花迎风歌唱”。风扇。”仅限于作为环境设置的两种植物,并在句首放置“吴低”和“一路高歌”。那么“柳”可以解释为楼外的树木,也可以比喻为楼内的舞者。腰肢纤细,曼妙; “桃花”的含义更丰富,可以指真正的花,也可以比喻舞者的人面(所谓“人面桃花”)。又好比舞者手中的桃花扇。这就使二字充当五象,使建筑充满春光,歌舞升平,相得益彰,将美观与亮丽融为一体。真是令人兴奋。
当代歌词词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增强情感的强度,扩大词义的覆盖面,使其更具普遍性。试试陈晓琪的《黄土地上的黑眼睛》:
如果它不能完成转动,它就是磨坊里的小驴子。如果放不下,那就是铜管发黑了。如果不能被压垮,那就是笔直的脊椎。如果按不下去,那就是天盖被掀起来了。
这首诗是对黄土地人民的一首苦乐参半的颂歌。如果谓语高级的话,“转不完”等四句所涵盖的对象就不仅仅是一户人家了。一个人成为黄土地共同特征的概括,拓展了词义的容量,凸显了抒情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流露出对黄土地落后陈旧的深切情感,对黄土地人民的毅力和力量表示无限敬意。
(2) 词错位
也就是说,根据正常语法难以匹配的单词被重新组合以创建新的语法结构。诗歌中更突出的是动宾错位。在日常语言中,“主谓宾”结构是句子的核心。其中动词谓语占有关键地位,是诗人提炼词句的重点。王力说:“一首诗中最重要的词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语’)。中心词一旦提炼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千金字,诗也就成为了。”生动活泼。”而用抽象名词作宾语是最容易延伸诗意的方式,因此动词与宾语的结合在诗歌中极为敏感。尝试使用以下词语:
孤灯燃客梦,寒杵摧乡愁——岑参《客舍》
黑油油的铁脊/阳光下滚动的汗珠,风吹过栅栏,雨洗着窗子/泪水浸泡在月亮里—— 张莉《命运不是辘轳》
“烧”和“捣”这两个动词在岑的诗中用得非常巧妙。 “燃”的对象(物体)应该是“孤灯”。改成抽象名词“客梦”后,“燃”超越了平常的动作,有了“精神消耗”的含义,同时“梦”也有了质感,仿佛栩栩如生,栩栩如生。生动,而一点一滴、一幕一幕的缓慢进展,渲染了游子的孤独。 “敲击”的对象(物体)原本是“寒处”,但改为抽象名词“怀旧”后,敲击的焦点从物转移到了人。如同冰冷的杵的重量,每一个响声都敲在游子的心上,激起他无尽的怀念,让他有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张诗中的“枪”和“泡”这两个动词也用得妙极了。他们都关心前后两个词。滚动的对象本是汗珠,浸泡的对象本是泪水。但用“滚日”、“浸月”时,动词和宾语放错了位置,把太阳和月亮都包含在宾语中了。一路走来,我的文字突然活了过来,阳光仿佛在我的脊椎上滚动。太阳无休无止地燃烧;月亮仿佛被泪水浸湿,不仅象征着泪水的丰沛,也表现出泪水的明亮,让人想起拜伦的名言:“噢,失眠者的太阳!忧郁的星星!/像泪珠” ,你向他们射出颤抖的光芒”(《失眠人的太阳》)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16499.html
用户评论
高中诗歌鉴赏这课确实很重要的,学习诗词语言特点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才上高中还没接触过诗歌鉴赏,这次我一定要好好看一看这篇文章,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诗歌的魅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太棒了,把诗词语言特点解释得通俗易懂,我感觉我现在就能用这篇文章里的知识去解读诗歌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阅读起来感觉诗词语言特点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希望以后多阅读经典诗歌,慢慢体会。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中时学的诗词好难记啊, 现在看来语言特点讲解得很有道理,应该多分析一下诗歌的结构和意象才会理解诗歌的深邃之处。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其实不太喜欢学习诗歌,总感觉太古典,不过这篇文章让我对诗歌有了新的认识,也许我以后会慢慢喜欢上诗歌的。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文章只讲解了一点简单的,其实诗歌语言特点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探究,还需要多学习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魅力。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原来所有的诗歌都遵循着一定的语言特点,真是很有意思!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太好了,帮我理清了诗歌鉴赏的一些思路,以后学习诗歌肯定会更轻松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么详细的讲解,太贴心了,终于知道中文诗歌的魅力所在啊!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讲解得很好,我尤其喜欢你对比喻和拟人的讲解,让我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更适合初学者,对于已经对诗歌有一定了解的人来说,可能有些基础性重复讲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中诗歌鉴赏确实关键,要掌握这些语言特点才能分辨出诗歌中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我也尝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分析一些诗句。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关于诗歌语言特点的文章,深入探讨一些更复杂的修辞手法,比如典故、象征等等。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终于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能读懂诗歌的心意,原来是掌握了这些语言特点!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突然对古典诗词更有兴趣了,感觉可以尝试读读那些以前觉得的难懂的诗歌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讲得太浅了,并没有深入探讨诗歌语言的特点,想要深入理解诗歌还是需要读很多经典作品,积累体会。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高中应该加强诗歌鉴赏的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学习诗歌语言特点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学习诗歌语言特点确实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也让我们在写作中更加注重语言的运用。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