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K12教育

探寻师恩深情:石梁静岩夜夜心之旅

徐汝哲老师是我小学班主任,今年95岁了。人生多沧桑,经历即春秋。谈起往事,谈起1942年那个火热的夏天,徐老师总有说不完的话——

1942年5月24日早上,天刚蒙蒙亮,嘹亮的军号声划破了石梁镇下静岩村宁静的天空。我们迅速从宿舍奔向操场集中。校长用缓慢而沉重的声音宣布:“衢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随时可能被凶恶的日寇占领。你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此上级决定,从今天开始,学校暂时停课,同学们回家自学。大家回去后,要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形势一旦好转,马上返校复课。”

有些突然,又在意料之中。5月15日浙赣战役爆发以来,前方不利的消息不断传来:余杭被占,奉化被占,建德被占,兰溪被占,金华被占,龙游、衢州危在旦夕……偏僻的石梁镇上也到处可见成群结队惊慌失措、满脸菜色的的难民。学校怎么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走是上策。就这样,我们离开了美丽的石梁、可爱的校园,登上了返回江山老家的航船。

我们就读的衢州中学(今衢州一中)原在城内府山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飞机经常轰炸衢州城,城里几乎天天处于“警报响、店门关”的状态。为保障师生生命安全,1938年1月西迁石梁镇。当时石梁镇还是个只有四五百人的小镇,无法承受全校一千多人的生活和学习负担,结果初中部和附小留在了石梁镇上,简师部和高中部就分别安排去了上静岩村和下静岩村。

石梁的生活、学习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没有校舍,没有宿舍,我们都借住在祠堂、庙宇和农户里,住在自己搭建的竹棚茅舍里。夏天蚊子特别多,一口一个大疱;下雨飘雪的时候,雨珠雪花会飘进房间,打湿了薄薄的被子,把我们从睡梦中冻醒。

没有课桌椅,都是我们去附近山上砍来树木,锯断,刨平,钉上钉子,就算大功告成。每个教室只有一盏汽油灯,人多光线暗,有条件的就同桌俩人合买一盏青油灯。青油灯是用一节毛竹做支架,放上一只小铁碟,点燃一根细细的灯草,就会发出一朵豆花般的灯光。就是在这样的灯光下,我们孜孜不倦地看书做作业。教室里总是静悄悄的,唯一清晰可闻的只有汽油灯的吐气声。早上起来,发现彼此两只鼻孔里积满了黑黑的油烟,像两个小烟囱,大家都相视一笑。

吃的就更差了,都是糙米饭和缺油少盐的萝卜白菜。每周一次生活改善,可以吃到几片薄薄的猪肉,感觉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山珍海味。

到了1942年,日军飞机大大扩大了轰炸范围,连石梁这样偏僻的山村也不放过。有时正在上课,鬼子的飞机来了,朝学校、民房、人群密集的地方疯狂扫射和轰炸。有一次炸弹就在离我们不远处爆炸。等到敌机飞远,抬起头,发现身旁倒着两具死尸,面色蜡黄,口鼻流血,人已死,眼睛却还睁着。附近的一个女同学被吓得浑身发抖,呜呜大哭。

我们没有被吓倒。敌机来了,就疏散到田间地头;敌机一去,又若无其事地返回教室上课。有一段时间,敌机空袭频繁,干脆就到山丘上课。大家席地而坐,听课、记笔记。国难当头的日子里,同学们没有怨言,没有叫苦,埋头苦读,要用加倍的努力报效国家。

我们都在战斗。我们到处张贴标语和海报:“头可断,血可流,国土不可失!”“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等等;我们经常放声歌唱爱国歌曲,像《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像衢州中学抗战《校歌》:“三衢要冲,九峰巍立,万壑争流水滔滔……哪怕世界狂涛,哪怕顽敌凶暴,同学们,增进智能,负起责任,期把我国家重新建造。”

我们还在镇广场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宣传爱国抗日。印象最深的是1941年10月的“双十节”文艺汇演。节目丰富多彩,有独唱有大合唱,有话剧有歌剧,还有独幕剧《月亮升起》。《月亮升起》纯用英语,没有一句汉语,但观众都能根据演员的精彩表演,理解主人公炽热的爱国情怀,表演结束时博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月亮升起》的编导和演员都是金庸,当时还叫查良镛,衢中才子,小小年纪就在《东南日报》上多次发表文章。每当他从下静岩来上静岩,看望他在简师部读书的妹妹查良琇时,常常看到一些同学指指点点:“这就是金庸……”

爱国不分先后,爱国不问出身。还有是一个军号手,他的专注,他的激情满怀,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学校比较分散,我们上课下课、起床就寝等等,都是听军号的。一天十几次,简单机械,枯燥乏味。但司号员陈师傅却总是分秒不差,一到时间,就大步出现在校门口,面向前方,手执军号,鼓足双颊,吹出洪亮而悠扬的军号声,令人荡气回肠。一个人能把吹号这样小事做得如此一丝不苟,出神入化,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也是对抗战事业的一份贡献。七十多年过去了,我还一直记着号手那挺直的胸膛、严肃的面容和飒爽矫健的英姿。

再见了,石梁镇;再见了,衢州中学;再见了金庸;再见了,陈师傅!1942年5月24日晚,日军攻克衢州的前夜,我回到了故乡江山湖前村。

1944年,鬼子退出浙西后,徐汝哲老师回到衢州中学简师部继续学习。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一个人就是一本书,一座宝库。2016年7月8日,我和徐老师促膝而坐,聆听并认真笔记这些让人刻骨铭心的抗战往事。一切都已过去,一切都永远不会忘记。从徐老师身上,我仿佛看见了一所学校、一个村庄、乃至于一个民族,忍辱负重、奋斗向前的影子。

敬礼,徐汝哲老师!

浙江省江山中学教师

“晚上八点”特约作家

用户评论

等量代换

这篇文章真是太打动我了,当年在石梁遇到那位老师的时候,他就像是一位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他的谆谆教诲依然历历在目,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师恩如海的博大无私!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傲世九天

喜欢这篇文章中“静岩夜夜心”这样温暖的文笔!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情谊和感悟。那些年,我们在石梁度过的时光真是宝贵啊,遇到一位好老师改变了一生。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離

我读完这篇博文,想起自己曾经有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山岩,始终坚定地站在我们身旁。虽然很多时候,他的话语并不多,但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直在鼓励和支持我们。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楼买醉

石梁的夜晚确实很静谧,但也有时会充满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总是能够感受到师生的这份温暖和美好。谢谢这位老师带给我们的影响!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之若素

这篇文章写得太深沉了,有点过于文艺青向了,我更喜欢一些实实在在的描写和经历。比如,可以详细写写这位老师平时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举动,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魅力。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惯例

我觉得“石梁静岩夜夜心”这种标题太抽象了,缺乏些趣味性。换成更具冲击力的说法,或者一些故事性的片段会更加吸引人阅读。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单*无名指

我觉得老师应该像一座山一样巍峨壮观,而不是一个安静的岩石。他应该给予学生们更多动力和支持,帮助他们登上人生巅峰之路!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弃我者亡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老师去过一次石梁,当时还很小,只记得那里的环境很安静,空气清新,很有诗意儿…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梦初醒

文章里没有提到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我觉得这部分也很重要。 毕竟,好的师德与教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才能真正影响学生的一生。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瓷清茶倾城歌

“我爱我师”这样的情感表达虽然很直接,但有时显得过于刻意了。可以尝试用一些细节故事来烘托氛围,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和敬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葵雨

石梁确实是一个非常宜人的地方,我很喜欢那里宁静祥和的气氛。每次想起那些过去的光阴,都感到无比幸福和怀念。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瓶年的冰泉

文章内容有些抽象,缺乏具象描写,让读者难以产生共鸣。 可以尝试写一些具体的故事例子,比如老师曾经帮助过学生克服某个困难的经历或者说一些感人故事等等。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巷

感谢作者分享了这篇文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老师的爱和感恩之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殇雪

“心” 字描写得真好,的确是师生之间相隔千里却心与心的关联、温暖和感动!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早不爱了

想起石梁那清净的环境,总是让人感到无比放松。感谢作者用文字带我回顾曾经的美好时光。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羽墨安

文章的表达方式很有层次感,从“石梁静岩”到“夜夜心”,层层递进,将师生之间的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忍不住想翻出旧照片,回忆起那些珍贵的时刻。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婞褔vīp

我喜欢作者对教育的理解和感受,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被这篇博文触动,更加珍惜与老师之间的这段缘分。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149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