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K12教育

苏洵:卓越教育家,苏轼与苏辙背后的智慧之光

很多朋友对于苏洵:卓越教育家,苏轼与苏辙背后的智慧之光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位诗人,三位父子,四位千古文坛大师”。

“父子三人”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三苏”,父亲苏洵和他的两个才华横溢的儿子: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中,父子三人占据三席,举世瞩目。

苏洵擅长写论文。他的文章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语言犀利雄辩,见解精辟。就连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也称赞他“雄辩雄辩,纵横驰骋,进出驰骋”。必须在深刻而微妙的地方创造出来,然后停止。”

苏辙是一位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章“博大、醇厚、纯粹”,颇为出色。

苏轼是苏三人中成就最高、名气最大的一位,其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文笔奔放,诗词题材广阔,歌词奔放。他的散文行云流水,充满了手势。可以说是文坛领军人物,文坛“金满贯”选手。

苏轼除了以文章闻名外,为人坦率、豁达、超然、不羁;苏澈淡泊、成熟、稳重。两个人可以说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人。他们和谐而又不同,却有着不同的人生成就。

看到父子俩巅峰的文学成就和鲜明的个性,不禁让人思考,作为父亲,苏洵是如何培养出如此优秀的两个儿子的呢?

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身体力行

相信大家都熟悉《三字经》中苏洵二十七岁努力读书,大器晚成的典故。

“苏老泉,二十七岁了,开始发脾气,看书了,年纪大了,后悔也晚了,你这个年轻人,还是早点想清楚吧。”

苏洵年轻时,因家境富裕,自尊心高,无意读书。 18岁时曾一度考进士,但落榜。非常高兴。

直到苏寻结婚生子后,他才认真起来。看到哥哥和姐夫都考上了,即将走上仕途,他深受刺激,在妻子的鼓励下开始读书。

迷路归来的苏洵,也想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好榜样。

苏洵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强烈地感觉到,读书要趁早,而且越早培养读书的兴趣越好。

他还煞费苦心地指导两个儿子读书。他对照自己小时候顽皮的心态,深刻理解并运用了这一点,成功地让两个儿子爱上了读书。

当孩子们玩耍时,他故意躲起来,津津有味地读书。当孩子们好奇地想知道父亲在读什么时,他赶紧把书收起来,显得很神秘。

久而久之,两个孩子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即使父亲不在身边,他们也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父亲的藏书。

因材施教,活学活用

两兄弟性格截然不同。苏轼性格开朗、奔放,而苏澈则沉稳、从容。

苏洵非常了解两个儿子的性格。他见长子十分尖锐,容易得罪,就给他取名“石”。 “石虎,我怕你,所以不给你看。”这是提醒苏轼克制自己,放低自己。然后“子瞻”二字也是提醒做事要向前看、向后看,三思而后行。

至于性格内向的苏澈,“哲善于应对祸福”。他选择“子游”这个角色,是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自由。

这位老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盼,在苏洵的《名二子说》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车轮、辐条、盖子、车轮都有作为战车的职责,但石单独似乎没什么关系。虽然,如果除去石,我还没有看到他是一辆完整的战车。石,我怕你什么也做不了。”天下一切战车,皆依车辙。至于战车的成功,车辙也不尽相同。车马虽杀,但患难不如车辙。我知道车辙之幸是在祸福之间。 “打扰一下。”

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苏轼从小就开始练习写作。

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例子是,苏轼十岁时,面对父亲的作文题目《夏侯太初论》,他居然写道:“人断万金玉,破釜失声”。能斗猛虎而不失其色。像“于凤辉”之类的句子。

这意味着勇敢的人可以打破无价之宝,但可能会被锅的破裂声吓到;他能打老虎,但可能会被野蜂和蝎子吓到。说明人能在大风大浪中生存,但在小沟渠中可能会翻船。

能够写出如此有理有据的警句,可见年轻的苏轼主动读书、苦思的过程。

这也充分说明了苏逊读书永无止境、主动学习运用的教育理念。苏家两兄弟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写出优秀的句子:

阅读史料,全面了解夏侯太初的历史人物。 (专题阅读,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调动脑子里的材料,引用学习,选词造句。 (提高写作能力)运用逻辑思维来写人物评论。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种提高主观能动性的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综合思维训练和写作,这个活动本身就是逼迫自己成长的绝佳手段。

教学相长,一起学习讨论,知行合一

苏洵刻苦学习的同时,也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学习,经常进行阅读理解写作和专题讨论。

比如,我引导两个儿子写下对经典《春秋》、《论语》、《孟子》的理解和思考,并与他们讨论。当他的两个儿子十几岁的时候,他就与他们讨论国家兴衰的本质原因。

在无限的乐趣中学习和提高,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真正实现教学中互学互鉴。

一年又一年丰富的心智训练,最终让两个儿子都受益匪浅。

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懂得了如何学习,而且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能力,懂得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事物,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崇尚内心的自由,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优秀作品

苏洵为了成名,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读书写作,却屡屡失败。

当生活中的一扇门完全关闭时,另一扇门就会打开。

好在苏寻并不是一个迂腐严肃的人。当他完全放下功名,潜心读书后,他的文学水平突飞猛进。

闭门求学的十年间,他在精神上自由地读书、思考、写作,不考虑功利主义。既然不能立功,为何不退隐建功呢?

就这样,《权书》、《衡论》、《几策》等许多著名作品应运而生。

苏洵的读书方法和心态也深深影响了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尤其是苏轼后期的作品,都体现了他父亲的哲学,那就是:

一个人只有听从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内心而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只有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永垂不朽的伟大作品。

而苏轼在人生的坎坷逆境中所表现出的自由境界就足以让我们仰望:

“不听林间打叶声,何不吹着口哨慢慢走。竹杖芒果鞋比马还轻,谁怕?烟雨里可过一生。”

陡峭的春风吹走了醉意,微凉,但山头斜照。回望我来的那个荒凉的地方,没有风,没有雨,也没有阳光。 ”

开阔眼界形成的人生大格局

苏洵年轻时,桀骜不驯,终日浪迹天涯。他正是:

“少年喜奇迹,坐鞍马立,放眼世界,爱宇宙之博大。”

直到二十几岁,我几乎荒废了学业,写不出文章,没能成名,可以说是一事无成。

但这次乐山、乐水的经历不仅开阔了苏洵的视野,也为两个儿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父亲的旅行经历以及过程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给了弟弟无限的物质和想象力。

他们心中一次次的憧憬、向往、徘徊,造就了他们作为文人的独特思维。生活的大局慢慢形成了,正是:

“晚上东坡喝酒,醉醒了。回来时,就像三更,童子气急,不应门,拄着拐杖,听着锣鼓声。”河。

我总后悔这个身体不是我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忘记盈盈呢?夜风静,谷平。船从此远去,江海留下了我的余生。 ”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

22岁的苏轼高中时成绩排名第二,名噪京城。 20岁的苏哲也考取了同科进士。作为一个父亲,苏寻非常自豪,风头正劲。

可见,苏洵以自己的榜样,培养了两个儿子的读书习惯。

根据两兄弟各自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将书本知识运用得淋漓尽致。

同时,我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与孩子们一起学习讨论,将知识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取长补短。

他从自己屡试不爽的经历,到彻底放弃功名专心读书,传达了学生和人们要尊重内心自由才能写出伟大作品的思想,使苏轼、苏辙的文学创作始终受益匪浅。他的生活。

最终,苏洵的青春旅行拓宽了两个儿子的视野,影响并最终帮助他们形成了人生的整体格局。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相关问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1398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