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教育30年回顾:从“拿来主义”迈向中西教育融合之路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国际化教育30年回顾:从“拿来主义”迈向中西教育融合之路,以及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从国内第一批国际学校到国际学校在国内各地“全面开花”,除了区域数量上的发展(点击回顾上期),我们也看到了这其中国际化学校办学类型的迭代与课程内容的变化。
这些年的变迁,仿佛像是国际化教育这位“青年”不断地随着时代的需求成长:
从外籍子女学校、公办学校国际班,到现在“茁壮成长”为有系统的、有特色的外籍子女学校、民办国际化学校以及公办学校国际部这三大类型。
这其中的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随着小湾的脚步,一起来看看~
01
起步:
“一枝独秀”的外籍子女学校
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当时的国际学校因服务使馆人员、外企子女而诞生,外籍子女学校数量占比较高,比如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深圳蛇口国际学校等便是当时建立的。
彼时,国内的国际化教育鲜少人关注,这些学校也只招收外籍的学生,办学主体也多是涉外机构,因而课程上主要是全盘引进国外的课程体系,并以外教老师为主。
02
发展:
异军突起的民办国际化学校
和公立学校国际部
随着中国全球化的程度逐步加深、国内经济增长等,中国家庭对国际化教育需求日渐显现。
恰逢《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发,民办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国际化教育的“商机”。部分民办学校顺势“投家长所好”,增加“国际化” 元素,以双语学校为特点,比如强化英语学习、聘用外籍教师、引进国际课程等,以提升办学优势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有的民办学校模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模式,设置全西化式的课程体系。
在这个时期的民办国际化学校,师资仍以外教为主,课程缺少自主开发。
■图源:《小舍得》
同时期的公立学校国际部在政策的支持下,也迅猛发展起来。
和民办学校相反,公立学校的国际部更像是国内课程裹着国际的“糖外衣”,以师范老师为主、偏向传统公立体系的管理方式,侧重升学导向和外语的提升。
但经过这一时期后,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全盘照搬的“国际教育”、外语优势和升学导向的教育只能使孩子变成“香蕉人”,仍无法让他们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继而对国际化学校的办学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图源:《小舍得》
03
质变:
一贯制国际学校、港澳子弟学校涌现
2013年,《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一纸公文使得公立学校国际部(班)瞬间“失势”。
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与国际教育品牌强强联手“上场”,建立了如广州耀华国际学校、诺德安达教育集团校、爱莎教育集团校、博实乐教育集团校等。
■博实乐教育集团 · 凤凰城中英文学校
资本的入场使得学校规模、校园环境、课程等也发生了一些质量上的变化。
最明显的是学校硬件设施质更优,更能适配学生的课程,如爱莎国际教育集团花费1.5亿美元打造科学城爱莎国际学校。
拥有“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学习”等多样的教学方法、内容丰富且科技感“十足”的选修课程成为了国际化学校的“基本操作”,运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平衡中外老师比例以及进行学校管理。
可喜的是可以在这里面找到中华文化的影子,比如有传统节气的课程内容、书法选修课等体现在课程设计中。
■图源:科学城爱莎国际学校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文件明确提出“建设港澳子弟学校(班)”,随后至今涌现了一批港澳子弟学校,他们从语言上推行“两文三语”,致力于培养有“中国根”和“中国魂”的学生,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进一步显现。
写在最后
“我们不能随意漫步在世界教育制度之林,像儿童逛花园似的从一堆灌木丛中摘一朵花,再从另一堆中采叶子,然后指望这些采集的植物移植到家中的土壤便会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植物。”
参考信息:
1、滕珺,马健生,石佩,安娜. 全球视野下中国“国际教育”现代性本质及其实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2、新学说. 2019中国国际学校发展研究报告
3、王亚玲,苑大勇.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教育新使命
4、广州国际学校发展史:40年的变与不变
5、范皑皑,刘鑫桥,罗蕴丰,白一平,欧阳添艺,何章立. 民办国际化学校发展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对话
- THE END -
文字 | Tingwai
以上配图均来自于网络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k12/11312.html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真的很有深度!特别是提到“拿来主义”这个词,我觉得确实在以前很多学校教学中存在这个问题,只是没有那么赤裸裸地被点出来。我女儿现在读书就在考虑这种国际化教育的问题,觉得文章的观点可以帮到我们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30年啊,转眼间就过去了!我一直支持中国教育和国际化的结合,希望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中西融合”这个概念的确需要更加细致地探究,不能简单地把西方教学模式一股脑移植过来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小时候记忆中国际化教育就是那些说英语、写论文的课题,现在看起来好像确实有变化了!文章提到的“中西融合”更像是一种文化和思想上的交流,希望这种方向能一直持之以恒下去。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老师看了这篇文章,觉得很多观点还是比较现实的,尤其是在“拿来主义”这个问题上,很多时候西方教育模式真的并不适合每个学生,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文章提到了“中西融合”,我认为未来的教育趋势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整合。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中国教育未来充满信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受益于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但同时也需要警惕一些过度强调“西方先进”的观点。真正的“中西融合”应该建立在平等互鉴的基础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认同“国际化教育”,我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要轻易被忽视。也许这种所谓的“中西融合”更像是一种新的包装,其实内核还是一些西方价值观!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和讨论。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倒是挺喜欢这篇文章的观点,特别是关于 “中西融合” 的论述,我觉得要做到真正的融合,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而不是强加一种固有的模式。中国教育拥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未来需要更加大胆地探索新的教育之路!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拿来主义”这种说法其实挺认可的,以前确实存在一些学校盲目模仿西方教育方式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希望未来的国际化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中国文化背景,而不是简单的将西式教育模式搬到国内。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30年啊,时间过得真快!记得小时候对那些“国际化”的概念还很不理解,现在看来这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提到的 “中西融合”,我觉得非常重要, 要找到一种平衡点,既要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要尊重自身的文化特色。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国际化考试”的结果上。 "中西融合" 需要更深入地探讨,不仅是教学理念的相互借鉴,还要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国际化的教育体系中!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中国未来的教育规划有了新的思考方向,相信会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够真正实现“中西融合”,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世界舞台上立足和发展。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 “拿来主义”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学习方法也可能差异很大。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引导,而不是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中西融合" 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实现。希望政府能够制定更完善的政策体系,引导学校和老师更好地把握“融合”的方向,避免陷入一种空洞的宣传现象。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说得没错,中国教育需要更多地融入国际化的理念,也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西融合" 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认为“拿来主义” 是一种比较粗糙的描述,“中西融合” 是更精细、更有深度的一种教育理念。我希望将来中国的国际化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创新和发展,形成独有的特色,而不是盲目模仿西方教育模式!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现阶段的“国际化教育" 产生了新的认识, “拿来主义" 的问题确实需要引起重视,而"中西融合" 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观点很客观, "拿来主义" 是确实存在的,但 “中西融合” 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借鉴,还要考虑文化的差异。我希望中国教育能够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对“国际化教育” 一直抱持着期待,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全球视野的教育。但我认为"中西融合" 不应该是一种单向取向,要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形成独树一帜的教育体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