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挫折与孩子的心理脆弱:家长需密切关注并采取行动
据报道,今年全国高考考生达到1078万,再一次创历史新高,看来本届考生又要面对一场激烈的竞争。
高考不仅是一种对于高中学习知识的全面总结验收,更是一种对于考生综合学习能力的筛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通过筛选系统进入优质高校接受优质教育资源,而另一些不幸的考生只能进入普通高校接受普通教育资源。根据经济学理论:资源具有稀缺性。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不可能满足全社会人民的教育需求。那么那些没有考出理想成绩的学生该如何面对高考失利呢?
好像每年的6月高考季都会有一些这样的新闻进入大家的视线:某某考生因高考失利做出轻生的举动。某某学校考生考前抑郁跳楼轻生。
本是青春大好年华,却因为扛不住压力或无法接受结果而选择放弃生命,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足以引起家长朋友们对于孩子心理问题的关注。
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影响到我们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孩子“输不起”的背后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内心渴望,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孩子终究还是那个孩子,是父母的错误教育方法造成了孩子具有一颗“玻璃心”,而这颗“玻璃心”可能毁掉孩子的未来。
造成孩子“玻璃心”的主要教育盲点有以下几点,各位家长朋友快来逐条检测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有,那就要抓紧改正了。
(1)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处处争第一。
(2)当孩子取得成绩,全家欢喜,当孩子出现小失误,全家施压甚至惩罚孩子。
(3)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典型的就是:你这次考试能考第一名就带去姥姥家玩一天,考不好就哪也别想去了。
(4)过度地进行挫折教育。“这么点小事,你至于哭鼻子吗?”“坚强点,你是男子汉不能哭”父母为了让孩子锻炼坚强内心,有意识地让孩子体验挫折,但是却在这过程中疏忽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养成孩子压抑情绪的习惯,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内心反而是最大的伤害。
(5)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溺爱中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当有一天走出温室面对大自然的风雨,内心自然无法接受。
那么怎么教育才能让孩子既有好胜心,又具有抗压抗挫折的韧性呢?
二、内心强大是破除“玻璃心”的制胜法宝
孩子的玻璃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进行家庭教育才能培养一个内心强大、坚强有韧性的孩子呢。
飞鸟君在这里给各位家长总结了以下几个育儿金方,赶快收藏起来以备后用吧:
1,教育过程重视循序渐进,让孩子体验生活中成功的喜悦感和失败的挫折感;凡是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教会孩子从小小的成功中体会收获感。教会孩子当遭遇挫折时正确释放情绪,做到不压抑情感,不纵容情绪,那么他长大以后绝不可能具有一个玻璃心。因为在父母的教育中他已经学会正确地面对成功的欲望和失败带来的压力。
3,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不做暴躁父母。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孩子不仅会听父母叫他们如何说,还有看父母怎么做。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摔手机,动暴力,这样的环境教育出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情绪化,所以父母想要让孩子远离玻璃心,首先要自己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和心态调整。
用户评论
高考成绩出来,确实很多孩子承受很大压力。我的女儿平时学习优秀,结果考砸了,整觉整个人迷失了方向,这几天情绪反复无常,希望家长能及早发现孩子的变化,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支持!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今年的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在被试炼。作为家长,一定要陪伴孩子面对挫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考试只是一个指标,远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价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标题点触到我了!我的儿子刚经历过高考失败的打击,他变得消极怠慢,不愿意说话。我努力和他说,但感觉他好像陷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状态。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帮助他走出这个阴影。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很多家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实,孩子心理脆弱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需要家长去理解和包容他们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家女儿考进理想的学校,但她的内心却并不开心。她说她一直觉得学业成绩是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现在总感觉压力依旧很大。作为家长我感到很心疼她,希望教育系统能关注孩子的综合发展,而非只盯住分数。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真的是一场残酷的试炼,很多孩子因为高考的失败而失去自信,甚至走上歧途。家长需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给予他们适度的鼓励和引导。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作为家长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能力,让他们懂得珍惜眼前事物,而不是把一切寄托在高考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始终坚信,不光靠分数才能成就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梦想,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去探索和实现自我价值。高分的成绩也许可以打开一扇门,但更重要的是拥有勇敢的心去迎接挑战!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赞同这个观点!家长在帮助孩子应对高考压力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过于强迫或控制,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空间去喘息和调整情绪。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父母可以尝试用更轻松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人生感悟。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会让他们更有力量面对压力和挑战!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存在。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技能培养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曾经也经历过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好在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最终走出困境。希望所有正在经历痛苦的孩子们都能找到依靠,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辉未来!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失败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小小的挫折。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重建自信,鼓励他们寻找新的目标和方向。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次高考真的太残酷了,很多优秀的孩子因为分数上的差异而错失机会,这让人感到心酸。希望教育系统能够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意义的考试体系。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提到的问题很有点真切!有些家长过分迷恋升学这条路,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内心世界的需求!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让我意识到了自身的教育方式需要调整,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同意文章的观点,高考挫折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影响,家长应该及时关注并采取行动。教育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分数,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hwks/7381.html
用户评论
真是离谱,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太大了吗?难道考个高考就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吗?这也太脆弱了。孩子们应该学会积极面对失败,而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观。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孩子高考失利确实让人心疼,但自杀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需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安慰,帮助孩子走出低谷,找到人生的新方向。教育方式也很重要,要教会孩子正确看待成绩,注重内心的强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玻璃心”。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篇文章说得很好!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孩子的“玻璃心”问题,只关注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忽略了他们内心的感受。我也有孩子在高考失利后陷入沮丧状态,幸好我们及时沟通和引导,才让他逐渐走出来。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高压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闻不问,最终只会产生这样的悲剧。社会层面更需要解决这些根本问题,而不是只关注个体的“玻璃心”。孩子受挫是正常的,但他们承受的压力远超同龄人,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小节点,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一点上。孩子们应该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追求幸福并非只有通过成绩获得。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标题有些耸人听闻吧。“玻璃心”这种说法过于轻蔑,忽略了孩子巨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感。高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战场,家长需要的是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他们的心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很多家长其实还是想给孩子最好的未来,但表达方式可能不够恰当,反而让孩子更加难过。沟通很重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爱和支持。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失利确实让人难受,但真的要“轻生”吗?把事情闹得这么严重是不是太过矫情?还是应该换个角度想想,失败是一个成长的机会,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下次做得更好。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学会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教他们如何调整心态,而不是一味地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比什么“玻璃心”都更重要。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现在这个社会压力确实很大,对孩子们来说尤其如此。高考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考试,不能用它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家长们需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观点有些片面化。 “玻璃心” 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安全感、没有获得支持的环境。 父母应该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陪伴孩子度过难关,而不是责怪他们的脆弱。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失利的确让人沮丧,但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和老师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指导和帮助,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战胜心理压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育系统太注重分数评判了,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加剧了孩子的焦虑和压迫感,他们缺乏安全感,自然会显得“玻璃心”。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们不能把“轻生”这样沉重的后果归咎于孩子的“脆弱”。 更需要关注的是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家长、老师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爱。 教育不是一味的追求分数,而是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正确的人生观。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们不能用一个标签来笼统地评判一个人的性格或者心理状态。“玻璃心”本身并非错误,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过度依赖他人肯定,缺乏自我价值感。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增强内心韧性,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和绝对的安全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家长、学校都不能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让他们沉浸在焦虑和压力之中。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他们习惯了“事事顺遂”,没有经历过挫折的磨练。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挫折就难以承受,更容易被称为“玻璃心”。 父母应该学会引导孩子正确处理人生中的各种挑戰,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