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海外考试

陆志平特级教师解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特性

一、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大单元设计

钟启泉先生把单元设计看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的重要环节。他说: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而这里所倡导的“单元设计”与以往教材的内容单元有所不同,正如崔允漷老师所说,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语文学习任务群正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

1.三维目标的融合与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三维目标的落实遇到一些困难,主要在于三维目标融合的路径不太清晰,不少语文课不过是在“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元素。三维目标怎样有机融合,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次课程标准提炼的语文核心素养,本身就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与超越,也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新的路径。学习任务群改变了以往语文课程设计以“双基”为纲,或者以文本为纲的课程设计思路,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大单元设计,体现了对三维目标的融合与提升。比如,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 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不难看出,任务群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为主,同时,也重视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语文学习体验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融为一体,很难拆分。

祖国语文教育本就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融合在一起,所谓文史哲不分家。工业文明以来的学校教育,使语文能够独立设科,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不断强化,技术主义、工具理性过多侵入语文课程,突出了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与逐项训练,使得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逐渐缺失。语文新课程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三个维度教育目标的融合,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也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和传统。

2.诸多语文要素的有机整合

祖国语文的元素是丰富的,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有机组合,成就了祖国语文的绚丽多姿、血肉丰满。为了教育的方便,把这些语文元素抽取出来,按照“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12个方面,组成一个清晰的知识能力体系。再按照这个体系组织教学和考试,一课一得,当堂训练,按点考查,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语文就不再是血肉丰满,不再是绚丽多姿,而成为干巴巴的知识条文与单调机械的训练。而且,12条线索的知识能力,形成12个语文的子系统。不可避免的子系统封闭与膨胀,终于肢解了活生生的语文。

语文学习任务群并不是不要语文知识和技能,而是要还一个完整的丰富的语文。12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甚至是融为一体,很难区分。读孟子的“生我所欲也”,在惊叹于他的遣词、修辞之妙的同时,我们也会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逻辑力量。我们在说“一头牛”“一尾鱼”“一支笔”“一方印”的时候,会认为是量词运用恰当,也会体会到修辞的美妙。对于赋比兴,我们也常常会从修辞或文体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当然,学习语文还不仅仅是学习这12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文的学习内容还需要精心选择。即便就知识而言,就有一个根据新的知识观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的问题,既要考虑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要考虑默会的知识,还需要更新一些陈旧的知识。

语文学习任务群改变了知识点、能力点的组织形式。如果不跳出知识点、能力点12条线的习惯性思维,也许会去质疑任务群里知识组织的序列,也许认为它是一团混沌。然而,正如D.霍夫施塔特所说的那样:“在表现的有序背后埋藏着一种奇异的混沌;而在混沌的深处又埋藏着一种更奇异的秩序。”主题统领、学生的语文实践(也就是语文应用)为主线、板块式结构,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3.主题统领的内容选择与组织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编写的大多数版本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组元的方式,以人文主题统领相关教育内容,在特定的主题情境中开展教学。每套教材都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这就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不以知识点、能力点组织教材也是可行的。这些教材里的主题,富有张力,能够承载丰富的语文教育内容。如:“家国情怀”“乡土田园”(北师大版),“语言,存在的家园”“文明的对话”(苏教版),“和平的祈祷”“灵魂的对白”(苏教版),“生命之美”“平民意识”“浩然正气”(沪教版),“文明的踪迹”“生命赞歌”(鲁人版),“青春岁月”“多彩的人生”“梦想与追求”(北师大版),“领悟亲情”“读书生活”(沪教版),“认识自我”(粤教版),等等。同时,单元主题的语文内涵与指向性非常清晰。比如:“跨越时空的美丽”“灵魂的对白”“月是故乡明”“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等。

任务群在主题统领下,以学习为主线,将诸多语文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主题单元,形成了新的秩序。这是复杂性思维的产物。列维-斯特劳斯说, “多重意识”的思维能够并愿意在几个层次上同时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并在这一过程中构造一幅精细的令我们大惑不解的“世界图画”。他还说:“管弦乐队的乐谱如果要有意义,必须历时性地沿一轴线(即,一页接一页、从左到右地)阅读,同时又必须共时性地沿着另一轴线阅读,所有垂直地写出的音符组成一个总的组合单位,即一束关系。”任务群正是这样的交响乐,而不是12种乐器的轮番独奏。

课程标准设计的18个任务群,又何尝不是由18个大的主题统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任务群都整合了诸多语文教育元素,12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不缺,而且是按照学习为主线来组织的,一点儿也不乱,这是一种新的奇异的秩序。

二、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新的学习科学提出的深度学习的理论,已经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普遍认为,灌输与训练的方法不能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而深度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习任务群正是要引导语文教学的改变,使语文学习成为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1.让学习发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之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特别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因为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而语文的运用又存在于每个人每日每时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语文运用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在真实的语文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而且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反之,如果语文学习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只是几条抽象的条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太多的用处,当然,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教学提示”中建议:(1)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 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2)社会交往类内容,在社会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学习。(3) 新闻传媒类内容,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如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的一周内容。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推荐最精彩的一个栏目,不同体裁的精彩文章1—2篇,并说明理由。尝试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写作……这完全是真实生活情境中真实的语文生活。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比“文体知识+范文+模仿写作”的套路,效果要好得多。

把知识从情境中抽象出来,再把这些知识按照线性结构来安排,语文就变得非常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正如《人是如何学习的》里所说的那样:“课程是墨守成规的过程,引导着永不重合的双轮马车的道路。”“替换墨守成规的课程方法之一是学习场景。”杨向东教授在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的演讲中更是旗帜鲜明地说:“可以超越具体情境或领域培养核心素养吗?答案是不可以。”

2.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创造性学习

比如学习鲁迅小说,我们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学习、排练、表演梅阡的话剧《咸亨酒店》。组织学生阅读研究话剧及所涉及的《长明灯》《狂人日记》《药》《明天》《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七篇小说和相关资料,撰写并交流讨论故事梗概、人物小传、阅读心得。自己选择表演角色,撰写角色分析和表演计划。排练并表演话剧。撰写并交流演出手记和剧评。这样在特定情境中的项目学习,充满着挑战、探究、协作和问题解决,比一篇一篇听老师讲解、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更富有创造性,更能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更能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和国民性,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文学的力量,也更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素养与文学素养。

3.思维与情感的深度参与

阅读与写作都是需要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的活动,口语交际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阅读教学: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分层、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文章分析套路,直接根据文体特征对某个文本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了几条知性的抽象结论。文本分析成了学习某些文艺理论教条的工具和手段。学生没有作为读者那样的积极的思维与情感的参与,只有听讲、接受、记忆与练习,既不能真切体会、感悟、理解、鉴赏作品丰富的内涵,也难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那种“文体知识+范文+套路”训练的写作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由抒发,自然也写不出好文章。

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有机结合,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效果自然不同。

三、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突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主要是三种学习方式: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样的学习突出了个性化学习,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既改变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与以往的听说读写不尽相同。

1.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听说读写的升级版,学习行为本身就指向了语文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语文技能。

阅读与鉴赏,不仅是读,而且有鉴赏,既涉及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涉及对文本由表及里的认知、体验、感悟与理解,当然也离不开语法、修辞、逻辑和文体等多种知识的应用,审美鉴赏融入了阅读的全过程,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通过阅读与鉴赏某一文本,不仅理解了文本,而且形成了自己对文本特有的认知、价值判断与情感,并且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阅读与鉴赏,促进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

表达与交流,不仅是写作与口语交际,更不只是听、说和写。为了表达和交流而说而写,表达与交流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还是一种情境。特定情境中的表达和交流更具有对象意识和真实感,发展的不仅是表达的技能,还有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

梳理与探究作为语文学习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创造。它通过学习者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将所学知识结构化,融入并改善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梳理与探究指向主动、个性、探究、建构,指向知识的情境化结构化,也离不开语文素养的每一个方面。

2.体现了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

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常说,读和听是吸收,说和写是输出,其实,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刘勰《文心雕龙》里说,阅读是“披文以入情”,写作是“情动以辞发”,情感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纽带。我们在阅读与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情感的共鸣,激起口头或者书面表达与交流的愿望,记下阅读心得与他人交流,甚至激发自己创作的冲动;书面与口头表达也常常伴随着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更是离不开阅读与鉴赏,离不开表达与交流。仔细分析我们的日常语文学习和语文课堂教学 ,三种学习方式都是交织在一起。

比如,做一个“新词语与流行文化探究”。让学生从日常沟通、报纸杂志、网络传播等领域中,收集新出现的词语,并对搜集到的这些词语进行归类。针对这些新词语,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搜集资料,分析其产生及流行的背景。分析新词语的内涵、使用范围、适用领域。查找相关材料,阐释新词语反映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追求。分析评价新词语的社会学意义。这里的几个学习行为,基本都是三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有的甚至很难分清楚是哪一种学习方式。

用户评论

陌上花

我觉得老师把语文学习任务分析得很好!我们现在做作业确实容易迷失自我。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妄

我想问问大家,对“任务群”这个概念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服从

感觉特级教师的观点很有道理,语文学习的确需要明确目标与方向。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颓废i

这样的学习模式会不会对学生的创造性产生影响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糖果控

我平时作文写得不太好,不知道可以用任务小组的方式来提高写作能力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我想听听大家对老师提出的观点的看法,以及你们在实际学习中有哪些体会。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话扎心

语文学习除了完成任务群外,还要培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初

我比较想了解一下如何合理安排“任务群”的时间,就不会过于紧张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嗯咯

老师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明白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堆砌知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城°

我以前学习语文比较被动,现在看来需要主动去参与和思考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衫负雪

任务群这个方法听起来很新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锻炼合作能力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面瘫脸

我想知道老师提出的“任务群”具体有哪些组成部分呢?(例如不同类型的任务等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一生只盼一人

我觉得学习语文要注重积累和体验,不要仅仅局限于完成任务。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毒舌妖后

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是否适合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谷幽兰

这篇文章让我对语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老师的观点提醒我,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而非仅仅机械地复制素材。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麝香味

任务群这个方法,会不会让学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然淺笑

语文学习确实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深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用户评论

看我发功喷飞你

真的没想到语文学习任务群还这么重要!以前只觉得是交作业的地方,现在听陆老师讲才知道它还有这么多讲究!感觉我要好好探索一下这几个关键特性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百合的盛世恋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深深认同陆老师的观点。学生分组合作,互相监督激励,能有效提升学习干劲和效果。但是也确实需要引导,避免“功利化”,让任务群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交流平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眷恋

陆老师说的太对了!这几年我就在语文课上尝试组织学生讨论和写作项目,结果发现的确能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孩子们的兴趣也更高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铁树不曾开花

听起来很新潮,但我觉得这种“任务群”感觉有点像玩游戏那样?语文学习应该更注重积累修养,而非追求某种形式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封心锁爱

作为一名家长,我越来越担心孩子沉溺于各种手机群。陆老师的观点提醒我们要重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意义,引导孩子更好地利用这个工具进行交流和提升。同时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指导和监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那刺眼的温柔

以前觉得语文作文就只是模仿考试的那种模式,但现在想想陆老师说的“个性化任务设计” 真的很有启发!如果能让孩子们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创作,那写作肯定更有成就感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隔壁阿不都

我很认同陆老师对“师生互动的开放性” 的强调啊!希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真正的双向对话模式,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灌输。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夏以乔木

这个"特级教师解读"的片面性太强了!其实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语文学习任务群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巷陌繁花丶

我一直觉得文言文就是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现在听陆老师讲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地掌握!要多尝试一些新方式,才能真正爱上语文学习呀!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寒山远黛

陆老师的分析很深入,特别关注了“有效反馈机制”,真的是很重要啊!只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升。希望更多教师能够重视这一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我记得很多年前自己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任务群让我们完成一些写作练习,现在想想还挺有用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抓不住i

我觉得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很多老师都不太了解新的网络平台,又怕用起来不方便,所以很难把“语文学习任务群”真正融入到教学中来。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执笔画眉

我是个喜欢看文章分析的读者,陆老师这次的解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我一直想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现在有了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就更motivated~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单身i

我倒是觉得这种“任务群”更容易分心啊!孩子们还是应该回归到书本上,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和思考才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指尖的阳光丶

陆老师的讲解非常详细,让我对语文学习任务群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看来不仅是学生需要重视,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浮殇年华

我还真没想过要借助“任务群”来学习语文呢!以前觉得语文学习就是阅读和写作,现在听陆老师讲解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可能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摩天轮的依恋

我很赞同陆老师的观点,希望更多学校能够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走过海棠暮

我曾经试过使用一些在线平台来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或许“任务群” 的应用需要更加细致的思考和实践!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怅惘。

陆老师讲得很有道理!我们要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而不是沉迷于形式上的要求!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hwks/624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