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志平特级教师解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特性
一、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大单元设计
钟启泉先生把单元设计看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的重要环节。他说: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而这里所倡导的“单元设计”与以往教材的内容单元有所不同,正如崔允漷老师所说,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语文学习任务群正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
1.三维目标的融合与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三维目标的落实遇到一些困难,主要在于三维目标融合的路径不太清晰,不少语文课不过是在“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元素。三维目标怎样有机融合,仍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次课程标准提炼的语文核心素养,本身就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与超越,也为课程实施提供了新的路径。学习任务群改变了以往语文课程设计以“双基”为纲,或者以文本为纲的课程设计思路,坚持以核心素养为纲的大单元设计,体现了对三维目标的融合与提升。比如,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旨在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 在观察、探索语言文字现象,发现语言文字运用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提高探究、发现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不难看出,任务群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为主,同时,也重视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语文学习体验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融为一体,很难拆分。
祖国语文教育本就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语文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融合在一起,所谓文史哲不分家。工业文明以来的学校教育,使语文能够独立设科,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不断强化,技术主义、工具理性过多侵入语文课程,突出了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与逐项训练,使得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逐渐缺失。语文新课程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三个维度教育目标的融合,突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也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和传统。
2.诸多语文要素的有机整合
祖国语文的元素是丰富的,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有机组合,成就了祖国语文的绚丽多姿、血肉丰满。为了教育的方便,把这些语文元素抽取出来,按照“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12个方面,组成一个清晰的知识能力体系。再按照这个体系组织教学和考试,一课一得,当堂训练,按点考查,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是,语文就不再是血肉丰满,不再是绚丽多姿,而成为干巴巴的知识条文与单调机械的训练。而且,12条线索的知识能力,形成12个语文的子系统。不可避免的子系统封闭与膨胀,终于肢解了活生生的语文。
语文学习任务群并不是不要语文知识和技能,而是要还一个完整的丰富的语文。12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甚至是融为一体,很难区分。读孟子的“生我所欲也”,在惊叹于他的遣词、修辞之妙的同时,我们也会体会到字里行间的逻辑力量。我们在说“一头牛”“一尾鱼”“一支笔”“一方印”的时候,会认为是量词运用恰当,也会体会到修辞的美妙。对于赋比兴,我们也常常会从修辞或文体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当然,学习语文还不仅仅是学习这12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语文的学习内容还需要精心选择。即便就知识而言,就有一个根据新的知识观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的问题,既要考虑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要考虑默会的知识,还需要更新一些陈旧的知识。
语文学习任务群改变了知识点、能力点的组织形式。如果不跳出知识点、能力点12条线的习惯性思维,也许会去质疑任务群里知识组织的序列,也许认为它是一团混沌。然而,正如D.霍夫施塔特所说的那样:“在表现的有序背后埋藏着一种奇异的混沌;而在混沌的深处又埋藏着一种更奇异的秩序。”主题统领、学生的语文实践(也就是语文应用)为主线、板块式结构,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
3.主题统领的内容选择与组织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编写的大多数版本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组元的方式,以人文主题统领相关教育内容,在特定的主题情境中开展教学。每套教材都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这就给我们很好的启发:不以知识点、能力点组织教材也是可行的。这些教材里的主题,富有张力,能够承载丰富的语文教育内容。如:“家国情怀”“乡土田园”(北师大版),“语言,存在的家园”“文明的对话”(苏教版),“和平的祈祷”“灵魂的对白”(苏教版),“生命之美”“平民意识”“浩然正气”(沪教版),“文明的踪迹”“生命赞歌”(鲁人版),“青春岁月”“多彩的人生”“梦想与追求”(北师大版),“领悟亲情”“读书生活”(沪教版),“认识自我”(粤教版),等等。同时,单元主题的语文内涵与指向性非常清晰。比如:“跨越时空的美丽”“灵魂的对白”“月是故乡明”“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等。
任务群在主题统领下,以学习为主线,将诸多语文教育元素,有机融入主题单元,形成了新的秩序。这是复杂性思维的产物。列维-斯特劳斯说, “多重意识”的思维能够并愿意在几个层次上同时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并在这一过程中构造一幅精细的令我们大惑不解的“世界图画”。他还说:“管弦乐队的乐谱如果要有意义,必须历时性地沿一轴线(即,一页接一页、从左到右地)阅读,同时又必须共时性地沿着另一轴线阅读,所有垂直地写出的音符组成一个总的组合单位,即一束关系。”任务群正是这样的交响乐,而不是12种乐器的轮番独奏。
课程标准设计的18个任务群,又何尝不是由18个大的主题统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任务群都整合了诸多语文教育元素,12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不缺,而且是按照学习为主线来组织的,一点儿也不乱,这是一种新的奇异的秩序。
二、真实语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新的学习科学提出的深度学习的理论,已经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普遍认为,灌输与训练的方法不能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而深度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习任务群正是要引导语文教学的改变,使语文学习成为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
1.让学习发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之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特别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因为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语言运用的课程,而语文的运用又存在于每个人每日每时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语文运用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在真实的语文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而且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反之,如果语文学习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只是几条抽象的条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太多的用处,当然,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教学提示”中建议:(1)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 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2)社会交往类内容,在社会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学习。(3) 新闻传媒类内容,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如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的一周内容。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推荐最精彩的一个栏目,不同体裁的精彩文章1—2篇,并说明理由。尝试选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写作……这完全是真实生活情境中真实的语文生活。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比“文体知识+范文+模仿写作”的套路,效果要好得多。
把知识从情境中抽象出来,再把这些知识按照线性结构来安排,语文就变得非常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正如《人是如何学习的》里所说的那样:“课程是墨守成规的过程,引导着永不重合的双轮马车的道路。”“替换墨守成规的课程方法之一是学习场景。”杨向东教授在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的演讲中更是旗帜鲜明地说:“可以超越具体情境或领域培养核心素养吗?答案是不可以。”
2.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创造性学习
比如学习鲁迅小说,我们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学习、排练、表演梅阡的话剧《咸亨酒店》。组织学生阅读研究话剧及所涉及的《长明灯》《狂人日记》《药》《明天》《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七篇小说和相关资料,撰写并交流讨论故事梗概、人物小传、阅读心得。自己选择表演角色,撰写角色分析和表演计划。排练并表演话剧。撰写并交流演出手记和剧评。这样在特定情境中的项目学习,充满着挑战、探究、协作和问题解决,比一篇一篇听老师讲解、回答老师的提问、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更富有创造性,更能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更能深刻地认识社会现实和国民性,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文学的力量,也更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素养与文学素养。
3.思维与情感的深度参与
阅读与写作都是需要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的活动,口语交际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阅读教学: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分段分层、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文章分析套路,直接根据文体特征对某个文本进行分析,最后,得到了几条知性的抽象结论。文本分析成了学习某些文艺理论教条的工具和手段。学生没有作为读者那样的积极的思维与情感的参与,只有听讲、接受、记忆与练习,既不能真切体会、感悟、理解、鉴赏作品丰富的内涵,也难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那种“文体知识+范文+套路”训练的写作教学,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由抒发,自然也写不出好文章。
学生在特定情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有机结合,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效果自然不同。
三、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突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主要是三种学习方式: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样的学习突出了个性化学习,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既改变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与以往的听说读写不尽相同。
1.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
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听说读写的升级版,学习行为本身就指向了语文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语文技能。
阅读与鉴赏,不仅是读,而且有鉴赏,既涉及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涉及对文本由表及里的认知、体验、感悟与理解,当然也离不开语法、修辞、逻辑和文体等多种知识的应用,审美鉴赏融入了阅读的全过程,思维与情感深度参与。通过阅读与鉴赏某一文本,不仅理解了文本,而且形成了自己对文本特有的认知、价值判断与情感,并且在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阅读与鉴赏,促进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
表达与交流,不仅是写作与口语交际,更不只是听、说和写。为了表达和交流而说而写,表达与交流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目的,还是一种情境。特定情境中的表达和交流更具有对象意识和真实感,发展的不仅是表达的技能,还有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
梳理与探究作为语文学习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一大创造。它通过学习者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将所学知识结构化,融入并改善大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梳理与探究指向主动、个性、探究、建构,指向知识的情境化结构化,也离不开语文素养的每一个方面。
2.体现了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
三种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常说,读和听是吸收,说和写是输出,其实,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刘勰《文心雕龙》里说,阅读是“披文以入情”,写作是“情动以辞发”,情感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纽带。我们在阅读与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情感的共鸣,激起口头或者书面表达与交流的愿望,记下阅读心得与他人交流,甚至激发自己创作的冲动;书面与口头表达也常常伴随着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更是离不开阅读与鉴赏,离不开表达与交流。仔细分析我们的日常语文学习和语文课堂教学 ,三种学习方式都是交织在一起。
比如,做一个“新词语与流行文化探究”。让学生从日常沟通、报纸杂志、网络传播等领域中,收集新出现的词语,并对搜集到的这些词语进行归类。针对这些新词语,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搜集资料,分析其产生及流行的背景。分析新词语的内涵、使用范围、适用领域。查找相关材料,阐释新词语反映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追求。分析评价新词语的社会学意义。这里的几个学习行为,基本都是三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有的甚至很难分清楚是哪一种学习方式。
用户评论
真的没想到语文学习任务群还这么重要!以前只觉得是交作业的地方,现在听陆老师讲才知道它还有这么多讲究!感觉我要好好探索一下这几个关键特性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深深认同陆老师的观点。学生分组合作,互相监督激励,能有效提升学习干劲和效果。但是也确实需要引导,避免“功利化”,让任务群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交流平台!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陆老师说的太对了!这几年我就在语文课上尝试组织学生讨论和写作项目,结果发现的确能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孩子们的兴趣也更高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起来很新潮,但我觉得这种“任务群”感觉有点像玩游戏那样?语文学习应该更注重积累修养,而非追求某种形式感。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家长,我越来越担心孩子沉溺于各种手机群。陆老师的观点提醒我们要重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意义,引导孩子更好地利用这个工具进行交流和提升。同时也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指导和监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觉得语文作文就只是模仿考试的那种模式,但现在想想陆老师说的“个性化任务设计” 真的很有启发!如果能让孩子们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创作,那写作肯定更有成就感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认同陆老师对“师生互动的开放性” 的强调啊!希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真正的双向对话模式,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灌输。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特级教师解读"的片面性太强了!其实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语文学习任务群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觉得文言文就是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现在听陆老师讲才知道原来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更轻松地掌握!要多尝试一些新方式,才能真正爱上语文学习呀!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陆老师的分析很深入,特别关注了“有效反馈机制”,真的是很重要啊!只有及时有效的反馈,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升。希望更多教师能够重视这一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记得很多年前自己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任务群让我们完成一些写作练习,现在想想还挺有用的!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很多老师都不太了解新的网络平台,又怕用起来不方便,所以很难把“语文学习任务群”真正融入到教学中来。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是个喜欢看文章分析的读者,陆老师这次的解读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我一直想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现在有了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就更motivated~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倒是觉得这种“任务群”更容易分心啊!孩子们还是应该回归到书本上,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和思考才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陆老师的讲解非常详细,让我对语文学习任务群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看来不仅是学生需要重视,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还真没想过要借助“任务群”来学习语文呢!以前觉得语文学习就是阅读和写作,现在听陆老师讲解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可能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赞同陆老师的观点,希望更多学校能够重视这方面的建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曾经试过使用一些在线平台来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却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或许“任务群” 的应用需要更加细致的思考和实践!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陆老师讲得很有道理!我们要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乐趣,而不是沉迷于形式上的要求!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hwks/6240.html
用户评论
我觉得老师把语文学习任务分析得很好!我们现在做作业确实容易迷失自我。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问问大家,对“任务群”这个概念有什么不同的理解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特级教师的观点很有道理,语文学习的确需要明确目标与方向。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样的学习模式会不会对学生的创造性产生影响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平时作文写得不太好,不知道可以用任务小组的方式来提高写作能力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听听大家对老师提出的观点的看法,以及你们在实际学习中有哪些体会。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语文学习除了完成任务群外,还要培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比较想了解一下如何合理安排“任务群”的时间,就不会过于紧张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师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明白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堆砌知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以前学习语文比较被动,现在看来需要主动去参与和思考吧?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任务群这个方法听起来很新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锻炼合作能力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知道老师提出的“任务群”具体有哪些组成部分呢?(例如不同类型的任务等等)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学习语文要注重积累和体验,不要仅仅局限于完成任务。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是否适合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语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了。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师的观点提醒我,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而非仅仅机械地复制素材。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任务群这个方法,会不会让学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语文学习确实需要不断进行实践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深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