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权威葛军教授再谈心得,精华内容不容错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高考数学权威葛军教授再谈心得,精华内容不容错过,以及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要回答上面的诸多问题,首先需认识清楚高考数学考试是属于选拔性的考试还是结业考试。若是结业考试,仅需设定一个达标分数线,至多再设一个“A”等第。当然也可以不设“A”等第,因为测试的是每个学生是否符合高中三年数学学习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测试不需要在意区分度。若是选拔性考试,则需要侧重于区分度,且要设计相对合理的阶梯式区分要求。倘若既是结业考试又是选拔性考试,即两者兼顾,则首先需要贯彻区分度。因为,如果不将区分度放在首位,会出现学生的数学成绩可能都较高,但因平时数学学习水平不太高,导致学生不适应高要求的大学学习的状况,这样反而损伤了此类学生向上发展的趋向。因此,我希望大家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
高考数学
考什么?怎样考?
当有人说在“撸袖”搞高考数学应试时,我总以为大家懂得应试,即应对考试。所谓应对考试就是针对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与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训练。但在多次的交流中 我发现,不少人将“应试”一词曲解了,曲解为反复地、大量地做练习(不需要考虑练习题质量的),曲解为搞“猜题押宝”等不恰当活动。
其实,对照江苏省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说明,是容易知道相关考试内容的难度要求的。如果仔细分析近年来考卷的问题设定特点,容易发现文理合卷160分的试题难度可以分为五级,第一级难度题是填空题的第1至第6题;第二级难度题是填空题的第7至第9题,解答题的第15题、第16题;第三级难度题是第10和11题,解答题的第17题;第四级难度题是第12、13题,第18题;第五级难度题是第14题,第19和20题,这里是从题目的整体性来说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18题的前一半的问题、第19题与第20题中第一问的难度仅是第三级难度,一般仅需认真读题,将题干中的基本数据代入便可得到解答。我在这里列出这样的粗浅认识,只是想引发大家分析理解近年来的考卷,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我的认识并非完全合理,但可以作为参考,去指导不同的学生形成各自的答卷策略,以利于有效的高考应试(如:“先做会做的”“会做的一定要做对”),并取得最优的结果。
高考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三大问题
首先,教材不知在何处。因近年来“学案”的大力推行,有些学生高中三年未将教材完整读过一遍,书上定理公式未亲自证过一遍,例题未做过一遍并对照规范解答验视一遍,书上练习、习题未做过一遍;到了高三本应将上述“四个一遍”再做一遍的,可事实上这些学生却将教材束之高阁,而做起了所谓的高考复习题。有的学生对教材不熟悉,一旦考不好,不是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是将怨气撒到教材上,因此就有了烧教材的坏现象。
其次,心中无“经典”。若去问学生,请他回忆一道必考型的立体几何证明题,不少学生未必可以顺畅地说出。但愿高三数学教师是能够顺畅地说出一些题的。有的学生对经典题型的漠视已经到了麻木无知的地步,但同时又陷入了大量的“新题”题海之中,陷入了在一些“专家”的误导之下追觅语义不详、逻辑错误、人为拼凑的“创新”题中。若问学生,是否做过以往的高考题?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做了,一部分回答是考过的题不是不考吗,这还要做?若问:这样的题做了几遍?回答是一遍。还能回忆这些题是什么样子吗?得到的答案是记不得了。于是,我再无勇气追问诸如“有几种解法?”“涉及到哪些知识点?”“每个解法是如何想到的?”“是书上哪两三道基本题整合而成的?”等等问题了。古人云,一事习得三遍熟!可懂得这样道理的教师和学生却不见得有很多。
最后,教师教学偏重题量而忽视“四识”。有的教师热衷于让学生大量地“认”题目,而缺乏热情引导学生去“识”题目。教师的教学本应引导学生至少达成“四识”:一识规范解答;二识求解解法,这里所说的解法一定是基本的解法,不是人为刻意牵强的解法,这样学生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解法加以巩固;三识解题关键、知识与方法;四识题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这道题是怎样生成的,即要知道这一道题的变化,并进一步思考一般化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虽然“让学生多认些题”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凡不在“识”的层面上的“认”,都只是暂时记忆的(甚至是瞬时的),是靠不住的,会让学生吃尽题海的苦头。更为可怕的是,学生在经历了“怪题”(乃至“错题”)的不良刺激后,难以分得清“怎样的题才是高考题”,久而久之,出现了猜题押宝的消极心态,也就不足为怪了。
时下复习在乎“熟与细”
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一道题做“透”了,要远胜于做一百道题;判断一个数学题是否是优质题,其标准是看它能否衍化出新类型的题来。但是,道理虽懂,我们却未能落实到位。所谓落实到位就是努力精进,做到“熟与细”的地步。这里的“熟”,是指能用多种方式表述基本知识,能够举出若干容易的例子来说明基本方法的运用;对多种基本思路、基本解法都能明了于心。所谓的“细”,是指对于“简单的性质、定理、例题、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环节需明晰,对基本过程的每一步表达都清楚、明白。要达到“熟、细”,需要不忘初心,回归到关注经典题,做到题题有“四识”,步步有细节。
对于解题,教师和学生只要“熟、细”解答与题根,掌握变化的道理和思路,就可以坚定信心,坦然面对各类变化,展现所学,轻松迎考。
关于葛教授的视屏请观看以下链接
葛军教授专题讲座,全国考生都怕他命题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hwks/17183.html
用户评论
我可真佩服葛军老师,每年都给我一些宝贵的建议!这次又是很多精辟的论述,要好好记住!尤其对数学学习方法和心态上说的那部分,非常有启发,真的受益匪浅!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今年高考分数线这么高,我压力都快大了。葛军教授的话真的很让人安心,提醒我们要保持热爱,努力提升自己,相信来年我们都能考出属于自己的成绩!加油!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葛军教授每年都爱强调心态问题,他说的没错,考试不仅仅是考知识,更是要考验我们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所以需要好好放松一下,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啦。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有些话听起来确实很高级,比如“数学的本质在于思维锻炼”。我不是学理工科的,不太能理解。对于我们文科生来说,或许就是把数学当成一个工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数学题真的太难了!我听着葛军教授讲课还是感觉自己离高手差距很大啊。希望我能像他也一样冷静面对,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葛军教授的话很多都是理论性的,比如“数学是一种语言”。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那么多时间去追求这种抽象的理解,不如注重一些技巧和方法更实用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高考的压力确实很大,尤其是数学这门课。听了葛军教授的话,我更加明白了要专注于自己,制定合理计划,逐步提高而不是急着突破!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些年教育理念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葛军教授提出的很多观点也让我觉得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学习思考和探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年都有人在说葛军教授的观点对高考改革很有见解,我希望相关部门能认真对待他提出的建议,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啊!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对于葛军教授的观点非常认同。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不在于智力问题,而在于学习方法和心態调整。希望我们都能更关注孩子的成长全貌!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葛军教授说的有些话太抽象了,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我们考生最需要的是一些实操技巧和解题方法,而不是这些道理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葛军教授的观点虽然很深刻,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很难理解和掌握。希望以后能有更通俗易懂的解读,让更多的人受益!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每次看到葛军教授发声,大家都会激动讨论。但我觉得很多他的结论是建立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上的,对普通高中生来说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更喜欢他讲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有效记忆公式、如何快速解题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学习高考数学更有帮助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葛军教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了,这真的很重要。我们要学会放松心情,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把它变成一种负担!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说的数学是一种语言很有意思,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喜欢上数学本身,而不是把它看成是门“难”的课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葛军教授的观点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但我觉得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同,我们需要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水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他总是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学会思考,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完葛军教授的演讲,我好像找到了学习数学的新方向,我会以后更加重视理解和思维训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