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函数的前世今生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天文学不可或缺的是海量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计算,以及对三角形、球体、圆等几何元素性质的研究。“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最早的性质被人们发现。
如图所示,在RtABC中,如果已知两条边a、b,就可以求出第三条边。但如果在RtABC中,一个角度(例如A=3)和一条边c(例如c=60)已知,那么如何计算边a和b的值呢? (*)
对于古人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基于导航(根据星星的位置确定夜间时间,需要距离测量)等实际需要,他们不得不克服困难。公元前2世纪,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喜帕恰斯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喜帕恰斯
喜帕恰斯是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天文学家。我们对他的生平知之甚少,他的学术成就主要来自于托勒密的记载。喜帕恰斯是第一个用“经纬度”确定地球上地点位置的人,提倡古巴比伦人将圆分为360的方法,并编制了850颗星星的星表,但这些还不足以吸引他以下成就。注意力。
为了求解(*),喜帕恰斯将RtABC放入一个圆圈中进行研究。如图1所示,容易知道圆弧BC所对的圆心角COB是圆周角A的两倍,记为COB=2A=2。
喜帕恰斯使用底座60,直径|AB|=120,圆周角为360。他结合几何方法,表达了弦长|BC|作为2弧BC的函数,并将其制成“和弦表”。
不幸的是,这张原始的桌子早已丢失。我们只能从托勒密的书《天文学大成》(天文学大成)中了解到改进后的“弦表”及其推导过程。详情参见附录[1]。
图1(半径|AB|=120)
《天文学大成》(Almagest)第2 卷包含现存最古老的“字符串值表”。如下图所示,表格左边三栏是希腊文,右边三栏是翻译。弧是指具有一定角度的弧长,弦是指对应的弦长。从“和弦表”可知,当Arcs=4时,弦=4;11.164.187778。即4弧长对应的弦长值约为4.187778,我们用符号ch(4)4.187778。
【注】:4;11.16为十六进制表示法,换算为十进制,4;11.16=4+11/60+16/36004.187778
Almagest 中的“和弦表”相当于给出0-90 之间每15' 的正弦值。
那么这与求解RtABC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再回到图1,ch(4)4.187778,相当于直径|AB|=120的圆中圆周角2=4的弦长|BC|4.187778。到这里,我想大家也发现了,这不就是我们学过的“正弦”的变形吗? ch(4)与sin(2)的关系如下
图1(半径|AB|=120)右图=2
有了喜帕恰斯的“和弦表”,我们就可以轻松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在RTABC中,已知A=3,c=60,求a的值。根据《和弦表》,ch(6)=6; 16.496.28027778,则
解决了直角三角形问题后,如果是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如何根据“弦表”求边长呢?喜帕恰斯有一个绝妙的想法:通过画一条高度线,可以将——转换成直角三角形,然后查表计算。如图2所示,如果A和a、c边已知,则求解b边的步骤如下:
1、制作BGAC,根据A计算ABG,查“和弦表”,计算|AG|
2. 计算|BG|来自毕达哥拉斯定理。获取|CG|来自毕达哥拉斯定理。
3. 因此b=|AG|+|CG|
图2: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如此美丽!利用“弦表”结合“毕达哥拉斯定理”,喜帕恰斯可以顺利地求解三角形的边或角,即球面三角形中弧与弦的转换,其中“正弦”起着重要的作用。喜帕恰斯的“弦表”催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三角学”,因此后人将喜帕恰斯称为“三角学之父”。
根据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Almagest中的“弦表”是以“圆”为基础的,描述了2弧BC与其对应的弦长|BC|之间的关系。到了公元5世纪,印度数学家ryabhaa意识到在实际应用中只需半弦长度|BD|即可。需要考虑对应于弧BC。
ryabhaa 是已知最早的印度数学家,也是《阿耶波多文集》 的作者。由于他对科学的巨大贡献,1976年,印度将其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Aryabhaa”。
在三角学中,ryabhaa 将圆周分为360*60=21600 等份。根据圆周21600=2R,R3438(这种处理方法可以看作“弧度系”的雏形)。据此,当=345时,|BD|的值为225。用符号表示为:jya(345)=225。
因为sin=jya/3438,取R3438。 |BD|这里类似于中学课本上角度的“正弦线”,来自“弦长|BC|”到“半弦长|BD|”,ryabhaa距离现代意义上的“正弦”概念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一步属于10世纪阿拉伯数学家Abu a1-Wafa'(940-998)。
Wafa对“正弦表”进行了深刻的改进。在ryabhaa的“半弦”基础上,Wafa不再使用“半弦”来制作桌子,而是使用“半弦”与半径|BD|的比例。 /|BO|,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的“正弦值”。除了理念上的提升,wafa得到的“正弦值”的准确度也着实让人刮目相看。以sin30'为例,wafa以60为底计算出来的值为31; 24; 55; 54; 55,转换为十进制后为0.008726536673 。这与sin30 的精确值有9 位小数不同。
不过,Wafa的“正弦表”仍然以“圆”为基础,这里的角度仍然指的是圆弧。至此,“正弦函数”已经基本成型,但它仍然存在于“天文学”著作中。数学家的下一步就是让“正弦表”更加精确,让“正弦函数”所代表的“正弦函数”更加精确。三角学”从“天文学”中解放出来。
13世纪,阿拉伯数学家纳西尔·阿丁(Nasir ad-Din,1201-1274)写了两部数学著作—— 《横截线原理》和《论四边形》。虽然内容很普通,但仍然值得记住,因为他们最早将“三角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讨论,将“三角学”与“天文学”区分开来。此后,三角学在韦达等著名数学家的大力推动下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包括大量三角函数公式的发现和证明,以及17世纪后的“多重发展”和三角函数概念的出现。 20世纪。为了统一,这里有一些重要的节点。
(1)16世纪之前,“正弦函数”是在“圆”内讨论的。哥白尼的门徒—— 奥地利数学家雷蒂库斯(1514-1574) 《三角学准则》 改变了这一点。一个图案,正弦函数的定义直接基于“直角三角形”,即sin=对边/斜边。这是我们中学时学过的定义。但遗憾的是,17、18世纪的数学家并没有注意到他的定义,继续用“圆”内的线段来表示“正弦”。
(2)18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威尔逊将角从锐角推广到钝角,T.辛普森开始考虑钝角对应的三角函数的正反问题。
(3)18世纪,欧拉在《无穷小分析引论》中首次使用单位圆定义“正弦函数”
(4)19世纪,“正弦函数”的定义变得多样化,角度扩展到任意角度。到了20世纪,基于直角坐标的“终端边缘定义法”在各种定义中脱颖而出,“几何线段”的定义被废弃。正因为如此,数学家们开始更加关注“正弦函数”的形象和本质。
附录【1】。《古今数学思想1》(M.克莱因)。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hwks/13258.html
用户评论
我一直以为正弦函数就是数学公式上的那个简单波浪线!没想到还有这么复杂的史前淵源故事哦!看完这篇博文感觉自己对“正弦”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哇,竟然有个数学符号背后有这么多有趣的歷史?! 原来"正弦"和天文学、建筑艺术都有关系!简直是颠覆三观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从小到大都觉得数学公式都是枯燥乏味,看完这篇博文我才发现,其实很多“符号”背后都有着让人惊叹的历史故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的内容很有意思,让我对数学史有了新的了解。 作者的写作风格也很轻松幽默,很容易让人理解比较复杂的知识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有点不太理解这个关于“正弦”函数前世今生的说法,感觉还是过于离谱了。也许可以简单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更好理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个标题有点夸张吧,“一点都不一样”是不是太绝对了? 总觉得 “正弦” 函数的核心概念还是与波形的特性密切相关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数学是一种纯粹的逻辑和推理体系,没想到还有历史文化方面的渊源。 让我更加好奇数学发展背后的更多故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写的很有意思,介绍了 “正弦” 函数的不同应用场景,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后续能够继续分享更多关于数学的历史故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作者在描述数学史过程中有些过于主观臆测,缺乏客观证据支持。 应该更加注重历史事实的还原和学术严谨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很喜欢这种将“正弦”函数与历史文化的联系在一起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数学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让我感到数学的神奇之处。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博文的观点很有启发性,让我意识到数学的发展并非孤立无援,而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深深相连。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篇文章偏向于解读而不是叙述历史事实, 有些地方描述的过于浪漫化,缺少具体的证据和数据佐证。希望作者能够更加注重逻辑性和严谨性 。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觉得数学公式本身就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无需复杂的历史背景就能令人着迷!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我没有学过太多数学史方面的知识,但这种将“正弦”函数与古代科技、艺术进行关联的解读方式让我感到非常有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让我对“正弦” 函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代数定义。 真的很赞,希望作者能够继续创作更多类似的文章!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完博文之后,我更加坚信数学是一种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学科! 它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连接古今、跨越文化的桥梁。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文章中描述一些历史事件的依据不足,缺乏可靠的史料支持。 应该更注重学术规范,避免臆测和断章取义的情况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