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成人教育

文言虚词“而”的18种用法及实战练习(第一部分)

大家好,关于文言虚词“而”的18种用法及实战练习(第一部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而”的用法(一)

“而”是文言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在高考中考查的频率相当之高。“而”的用法比较多,常见的用法只有几种,而高考考查的也是这几种,现将它的常见用法列举如下。

1.表承接。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数译成“才”。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一句中的“而”即属于动作间的承接,而《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一句属于事理间的承接。有的句子中的“而”的承接关系不是非常明确,但仔细体会,它也还是一种承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一种一种放进去理解,最合情理的一般就是正确的。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穷山之高而止”,译成爬到山的顶峰才停止,停止这个行为发生在爬到山顶之后,理解为修饰、转折、并列、因果都不对。

2.表修饰。修饰的本质是“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即它只修饰限制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往往是动词性的,而修饰部分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翻译时一般译作“地”,这与“之”字构成的偏正关系刚好形成对照,其偏正关系是以名词性的词语为中心词的,一般译作“的”。如《赤壁赋》中“客喜而笑”译为“朋友开心地笑了”,而“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之”字中“造物者”与“藏”构成名词性偏正关系。再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翻译成“慢慢地行走,随意地游览”,表动作发生时人物的情态;同文中“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翻译成“认为大凡这一州的比较奇特的山水”,“之”字译成前一个“的”。

3.表转折。转折关系就是“而”字后的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意思说,比如说:虽然天气很好,但是我不想出去玩。理论上天气好应该出去玩,但后面却说不想出去玩,转折关系就成立了。如果这一句是古文,则“但是”这个词可以换成“而”,同样,古文中的“而”也可用现汉中的“但是”来替换。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一句,“而”前面说天色渐渐昏暗,天色昏暗理论上应该下山回家,但是作者说不想回,这就构成转折关系了。再如《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成“借助车马,没有使脚步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既然脚步没有加快,正常情况就不可能到达千里之外,但后面没有顺着前面这一层意思说,而是说到达千里之外,所以是转折关系。

4.表并列。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列关系前后可以调换,而承接是先后关系不可以调换。如《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这个“而”就是并列,第一句话只是说明蟹有六着脚两只螯,至于先说二螯还是六跪,不影响蟹的形状和功能,也不影响后面要表达的意思。再如《赤壁赋》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一句,译成“更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这里只表示人与鱼虾和麋鹿为朋友,至于哪个先说哪个后说,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是并列关系。但如《秋声赋》中“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中两个“而”字就都是承接关系,草遭遇了秋霜就色变,叶遭遇秋霜就凋零,前后是非常明显的先后关系。

以上四个义项是古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高考中考查最多的,同学们务必掌握。下面介绍几种“而”次常见的用法,尽量掌握,至少知道有这些用法。

5.表递进。递进关系的本质就是后一层比前一层要在程度范围等上要进一层,一般译作“而且”“更”,如《谏太宗十思疏》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一句,“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是明智的人呢”,连最愚昧无知的人都知道“根不固却想要树木茂盛”是不可能的道理,更何况聪明人呢,后一层比前一层要进一层。递进用法在文言中相对于前四种要少得多,但要注意与并列的区别,并列无重点,递进有轻重之分。

6.表因果。这种用法更少,但在教材中也有出现。因果关系即“而”字前是原因,后是结果,一般译作“所以”“因而”等。如《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句,译成“贿赂秦国所以国力受损,这是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我们再来看看高考中出现的“而”字。容易与承接混淆,但承接注重两事之间的自然连续,因果强调原因结果,一般在两句间。

7.表假设。“而”字前后构成假设关系,一般译作“如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作“雕刻如果放弃,腐烂的木头也不会折断;雕刻如果不放弃,金石也可被雕刻。”再如《论语》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翻译成“人如果连信用也没有,不知道这个人还能办成什么事”。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假设关系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和“之”字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所处的位置一致,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一句,“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之”前是主语,后是谓语。

8.相当于“以” 参照以的用法来解释,但高中阶段“而”相当于“以”的用法相对比较少。

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8.群聚而笑之

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10.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用户评论

寻鱼水之欢

哈哈,我以前对文言文一直很排斥啊,学习起来太复杂了!这篇文章讲的挺好,把 “而” 的用法解释得很清楚,还有练习题,让我感觉学习起来没有那么枯燥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终于找到了解读“而”的权威讲解!之前总是把它和别的词语混淆,导致文章读起来不通顺,看了这篇文章后豁然开朗,以后应该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说实话,文言文的学习确实让人头疼,这么多虚词,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不过这篇博文讲解的挺细致的,至少让我对“而”这个词有点了解了,继续坚持下去看剩下的篇幅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然淺笑

我感觉这些分析还有些过于学术化了!学习文言文不应该那么死板吗?还是希望博客能分享一些通俗易懂的示例和例句,这样更容易理解。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泡泡龙

这篇文章的确很实用!以前在读古文时经常会遇到“而”这个词,但总是不会准确地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现在看了这篇讲解,终于明白它的用法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放肆丶小侽人

这篇博文太棒了!把“而”的用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得很清楚,而且还有具体的例句和练习题,真是太贴心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抹浅笑

文言虚词真的难学透啊! 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像是在走过千山万 WATERS, 很多知识点都让人头疼,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好用的资源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的文言表达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相忘

这篇文章很有帮助,让我对“而”的用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前总是把它当成一般的连词使用,现在才知道它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用作其他类型的词语。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_倥絔

练习题太难了!我感觉这些古文句子读起来很拗口,而且很难抓到问题的关键点。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补充一些解析技巧的讲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未来未必来

我很喜欢这种分析方式,把“而”这个词拆分成不同的用法来解释,很有逻辑性! 这篇博文让我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新的启发。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独角戏°

期待后续文章来讲解其他文言虚词的用法,我觉得这绝对会是一个关于古文解析的有深度、有价值的系列文章!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摇划花蜜的午后

终于不再迷茫“而”了!从这篇博文中我收获了很多知识点,例如“而”可以表示“仅仅”、“只”等等不同的含义。以后在读文言文时,我会更加注意这些细微的变化。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单*无名指

我觉得这篇文章对初学者帮助不大,因为它用的词汇和语法都比较复杂,对新手来说很难理解。建议作者能用更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讲解。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文言文的知识点确实很多,学习起来的确需要时间和耐心。 这篇文章虽然讲解的还算清晰,但我觉得可以再详细一些,比如提供更多例句和分析要点,这样更容易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仰望幸福

这篇文章让我对“而”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连词,还有这么多不同的用法,真是太有意思了,我决定继续学习その他の文言虚词!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刻不是了i

虽然这篇文章讲解的还不错,但我个人更喜欢通过阅读经典古籍来学习文言文,这样能更好地体会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铁树不曾开花

希望作者能够尽快更新后续文章,并提供更多关于文言虚词的讲解和练习题,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ˉ夨落旳尐孩。

这篇文章的文字结构非常清晰,而且内容也很系统化,从“而”的使用场合到具体的例子,都解释得十分到位! 真希望作者能开设更多这样的学习课程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crgk/1702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