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考知识点:人口容量解析(第二部分)
其实高中地理必考知识点:人口容量解析(第二部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高中地理必考知识点:人口容量解析(第二部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必修课1:自然地理学,5章15节;必修课2:人文地理学,5章14节。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讲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
1. 人口增长
一、总体趋势:世界人口持续增长。
2.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
3、工业革命后:人口迅速增长。
4、目前:处于快速成长期。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6. 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迁入和迁出率有关。
2、资源环境限制
1、原因:自然资源有限。 (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均各类资源消耗量逐步增加)
2、解决方案:建立人类与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环境的限制:环境问题的出现。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衡,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4、资源环境限制的表现形式:矿产资源枯竭、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破坏森林植被和乱砍伐;草原退化和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和大规模草原开垦;大气、水环境和工业生产恶化;
3、合理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可分为合理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人口容量是衡量资源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和环境)
2、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并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安装合理的生活方式、保证健康的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区域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耗水平等)
4.特点:批判性、相对性、警惕性。
5、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四、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方案
1、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较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2、人口素质低。解决问题,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解决加强经济建设的措施,改善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4、人口流动规模大。解决方案包括积极发展社会交通和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5、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解决问题,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机会。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相关问答
答: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维持长期稳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想要顺利应对高二地理必修一的考试,关键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首先,要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例如食物资源、耕地面积、水资源等。其次,需要熟练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分析某个地区的承载力如何受到气候、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最后,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压力状况以及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
190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学习人口容量的关键在于掌握它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并能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通过深层次的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口资源的概念和现实意义,从而为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18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掌握人口容量相关知识点的关键在于方法得当。建议你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和讨论,例如分析某省或城市的人口密度变化以及相关的治理措施,这样可以加深理解。此外,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 flashcards 等方式整理知识点,定期回顾巩固记忆。最后,在考试前尽量模拟考试,找到自己薄弱环节并加以强化。
18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另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将人口容量与其他地理知识整合起来学习,比如人口增长与资源分配的关系、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发展之间的平衡等,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口容量的复杂性,提高记忆效率。记住,学习地理知识需要灵活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3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解答人口容量相关题目的关键在于把握题干要求并准确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解释。例如,如果题目问某地区的人口压力程度如何评价,那么你需要结合该区域的地形、气候、资源禀赋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并用数据和实例加以支撑。此外,要注重逻辑的清晰性和语言的严谨性,确保答案准确、完整、有条理 。
176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在答题过程中,不要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要善于将知识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例如,如果题目要求对人口容量的控制措施进行评价,那么除了列举常见的措施以外,还需要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具体实施方法,展现出你对该主题深入理解的程度。
279 人赞同了该回答
本文由发布,不代表新途教育考试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ontdesign.com/crgk/11705.html